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地势演变研究:地势阶梯状,东南湿润、西北干旱

中国地势演变研究:地势阶梯状,东南湿润、西北干旱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地势西部海拔高,东部海拔低,大致呈阶梯状。经度地带性是沿海向内陆水分状况由湿润向干旱的递变规律。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面积,略超过湿润、半湿润地区的面积。因此,东南部湿润、西北部干旱是中国最主要的地域差异。在全国土地面积中,海拔500~1 000米的一级阶梯,多为平原、低山、丘陵,面积仅占35%,宜农土地较少,垦殖指数仅10.5%。

中国地势演变研究:地势阶梯状,东南湿润、西北干旱

中国的地势西部海拔高,东部海拔低,大致呈阶梯状。这一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水平地带性差异明显

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而引起的热量条件南北之间递变的规律。热量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之一,热量带对农业的分布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一般地,除高山、高原外,热量由北至南逐渐增加,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及对热量资源的利用程度也随之提高。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跨越9个温度带,是世界上热量带最多的国家。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在我国均有种植。南北纬度大,热量资源沿纬度分布呈地带性差异。种植制度自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作物、畜禽与林木的种类和品种繁多。各地带的农业结构和布局及农业生产类型各有特色,农业生产潜力各不相同。因此,纬度地带性的特点是我国农业生产多样性与南北之间形成巨大差异的重要因素。

经度地带性是沿海向内陆水分状况由湿润向干旱的递变规律。我国东西跨越经度约61度,从西北内陆到东南沿海依次有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之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面积,略超过湿润、半湿润地区的面积。因此,东南部湿润、西北部干旱是中国最主要的地域差异。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自然地带系统内的农业区域主要是农业区、农林区与林农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地带系统内的农业区域主要是牧业区、农牧区与牧农区。(www.xing528.com)

(二)地形起伏多山

山多、高原广,是我国地貌的显著特征。地形崎岖起伏,使自然地域差异趋于复杂,农业分布愈显多样。主要地貌因素如海拔高度、地势起伏、高原山体大小、山脉走向等,对光照、热量、水分等条件具有强烈的影响,从而打乱了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因素所形成的水平地带分布规律,造成了自然地域差异的复杂性,使土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可分为明显的三级阶梯。在全国土地面积中,海拔500~1 000米的一级阶梯,多为平原、低山、丘陵,面积仅占35%,宜农土地较少,垦殖指数仅10.5%。而且我国耕地资源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的最低一级地形阶梯上。此界线以西与青藏高原之间为第二阶梯,主要是海拔1 000~2 000米左右的高原与盆地,其中长城以南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均在季风影响范围内,也有不少耕地分布。最高一级阶梯为青藏高原,它的存在从热力与动力方面增强了季风作用,高原面内部因高海拔与封闭的地形而发展为高寒环境。青藏高原东南部因有高原屏障,寒潮不易到达,出现热带气候,谷地南缘农作物可一年三熟,并可种植热带作物。上述各地带界线在我国均有重要的农业意义。东北-西南向的山脉,如大兴安岭,东侧与西侧相比,年均温高2~4℃,年降水量多100~200毫米,成为农业与牧区的过渡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