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需要大量的、比较完整的系列统计数据。但是从目前的数据资料状况来看,关于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统计资料十分匮乏,比如1840到1911年,清政府关于农业生产的统计记录几乎是空白的,有些学者根据当时的田赋负担来推算粮食的亩产量,只能反映一时的生产情况,却无法反映亩产量逐年变化的情况;还有的学者(如美国学者珀金斯和日本学者尾上悦三等)首先预估人均粮食占有量,然后依据近代中国人口的变化情况来推测粮食产量的变化,再结合其间的耕地面积推算每年的亩产量。珀金斯假定近代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是570斤[95],吴慧等人假定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是600斤[96]。因为假定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同,同时对人口数量的估算也不相同,所以不同的学者计算出来的粮食总产量差别也相当大,进而亩产量的估算也有很大的差别。
20世纪以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有关农业生产的统计数据也逐渐增加,如北洋政府农商部调查统计了1914到1918年的农业生产贸易情况,编撰了《农商统计表》;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的调查数据截止到1933年;中央农业实验所调查统计的数据期间延长到1936年。以乔启明、巫宝三为代表的多数学者都对30年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做出过数据估算,但大都是针对某一个年度的估计,缺少历年变化数据。此外,中央农业实验所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15个省份曾做过较大范围的统计调查。
需要强调的是,农业本身不仅包括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还包括林业、渔业、副业、畜牧业等,上述研究和统计、估算的数据大都是针对农业种植业的,并且种植业生产数据是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对其他农业产业的统计估算数据少之又少。比如关于畜牧业的研究资料,只有美国学者珀金斯关于1914—1918年和1931—1937年的平均值估算、金陵大学卜凯教授关于1933年的牲畜数量估计,以及中央农业实验所对1933—1936年的牲畜数量的估计。关于林业的研究资料,只有1933年巫宝三估计的林业净产值数据、国民政府实业部记录的1933年林木采伐量和1935年全国森林面积的估计,以及珀金斯1914—1918年、1931—1937年的平均森林面积估计数。关于渔业的统计资料,只有侯海潮对1933年鱼产量和各种鱼类产值的估计,实业部对1933年渔场数量和渔业产量的统计及1934年的海洋渔获物数量统计。关于副业的研究统计,中央农业实验所有1938—1946年的历年副业生产估计数,但是其界定的副业范围相当宽泛,把原本不属于副业的蔬菜、果木、家畜等内容也涵盖其中,因此不能算是真正的副业统计。除此之外,就是一些地方年鉴或者地方志中会看到零星的记载,但是数据都是不系统的,无法作为整体研究农业生产结构的基础材料。(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关于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统计数据资料是非常贫乏的,可以说残缺程度是极其严重的,特别是关于历年生产数据的变化方面,资料近乎空白,这种研究基础反映了实现本研究的难度,同时也体现了本研究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