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满汉全席:满汉文化交融的标志

满汉全席:满汉文化交融的标志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满族人入关之后,火锅与火锅菜肴更是风行全国。满汉真正的交融产物,莫过于大名鼎鼎的“满汉全席”了。随着清王朝政权不断地稳固强盛,满汉两族文化的交融,使得合席应运而生。到乾嘉时期以后,官宦士绅之家每逢宴请无不以备办满汉席为荣,再至光绪时期,“满汉席”又被规模更大的“满汉全席”所取代。到清中后期,在民间,满汉全席成了宴会的牌面担当,但凡想把宴席规格提高,一定要摆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满汉文化交融的标志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意义上的王朝,经过漫长的时间积淀,清代饮食的丰盛程度达到了古代的顶点。与元相似,清代也是外族进驻中原统治的统一王朝,纵观整朝,不难发现,满人的饮食和食仪,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另一方面,汉族和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也在向满族皇庭不断渗透。

女真,这个来自于北方的少数游牧民族,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建立起八旗后金天聪九年(1635)废除“女真”族号,更名“满洲”,从此一路挥师南下,成功入主中原。根据“首崇满洲”的基本政策,清朝在统治的初期,尤其是皇室,极力提倡自己的满洲旧俗,不与汉族通婚、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字、服饰、骑射技艺的独立性,当然,最重要的,要吃自己的民族饭食。

作为世代居住在黑龙江以及松辽地区,既耕地又狩猎畜牧的女真人后裔,满族的饮食还是很有特色的。主食不似中原人的小麦大米,而多以麦子、糜子高粱玉米做原料,制作面食,满语里这种面制品统称为“饽饽”,如豆面饽饽、搓条饽饽、牛舌饽饽。他们尤其喜好黏腻的甜食,如主食也吃高糖的萨其马。绿豆糕、芙蓉糕、风糕、卷切糕、豆沙糕等糕点,更是他们抵御漫长冬季的最爱。菜肴则以肉食为主,尤其是猪肉,满族先民善养猪,这种传统一直保持,做法则是传统的烧烤,清人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中写有:“主家仆片肉锡盘飨客,亦设白酒。是日则谓吃肉,吃片肉也。”每逢杀猪,将调好的猪血灌到猪肠里煮熟,即血肠。用白水煮肉,将肥而嫩的猪肉切薄片,就是白肉,将酱油、韭菜花等调料调匀,将白肉片蘸佐料而食。每逢祭祀或者节日喜庆之时,客人席地而坐,围桌而食,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如今,依然有很多满族人沿袭此习俗,过年杀猪时请亲朋好友吃白肉、血肠。此外,游牧民族偏好奶制品的习惯在他们身上也得以保留。日常的牛奶马奶羊奶,掺奶的奶茶都是满族人的日常饮品。

这些饮食的风俗在前期很好地保留在皇室上层,纵观清代前期的宴席及日常饮食,基本都延续了女真族烧、烤、煮这些原始方法,调料用得也简单,基本只有盐。满族人就这样带来了吃的习惯。

比如,满族人喜欢吃火锅,从辽到清,这种烹法经久不衰。满族人入关之后,火锅与火锅菜肴更是风行全国。火锅菜的原料通常以羊肉为主,俗称“涮羊肉”,在东北地区,鹿肉、野鸡肉、猪肉也可以入火锅,配上满族喜欢的酸菜粉丝虾仁,鲜嫩可口,味道醇厚的肴菜就齐备了。不过“涮羊肉”经历各个地方征战之后,就开始百转千回地变化起来,如在巴蜀,传统的清汤中被加了料,麻辣成了永恒不变的底色。到了潮汕,火锅的主角又从羊肉转换为牛肉。许是入乡随俗微妙改变的欣然接受,又许是满族剃头令粗暴简单却遭到强烈抵制反弹,清廷渐渐意识到,治国是个互相接纳的过程。

随着入关后战利品或朝贡,以及康熙乾隆两代帝王的六次南巡,宫里的吃食越来越受到汉族饮食习惯的影响,山东菜、苏杭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八旗子弟的日常食单中。但在更广大的满洲大本营,因为尚有不准汉人进入的禁令,满族的食俗在最初几乎没受到什么冲击,到咸丰同治时期,越来越多的汉民迫于生活压力,开始了“闯关东”漫长的谋生路,汉族的食物食俗,就随着这些人一道进入了广袤的东北。

满汉真正的交融产物,莫过于大名鼎鼎的“满汉全席”了。这个席的由来其实很有趣,在初期的朝廷宴席中,满臣与汉臣的席面通常是分开设立的,菜肴、用具、规格都不相同。随着清王朝政权不断地稳固强盛,满汉两族文化的交融,使得合席应运而生。在康熙时期的祭孔宴上,满汉合席最早出现,到乾隆年间,皇帝讲排场,下面的官员们也纷纷效仿,举办宴会,设立满汉合席迎来送往。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曾有描述:(www.xing528.com)

今官场之菜,名号有十六碟、八箕、四点心之称,有满汉席之称,有八小吃之称,有十大菜之称。种种俗名,皆恶厨陋习,只可用于新亲上门、上司入境,以此敷衍……

在官员的交往之中,汉人为了迎合满族官员,往往会设满席,而为了克服满席烹调的简单,又会增加一些汉族菜肴,开始不过是用来“敷衍”,统共也就十六碟菜。但慢慢地,酒楼市肆中也开始有样学样,出现“满汉大席”。如《清稗类钞·饮食》中记载:

烧烤席,俗称“满汉大席”,筵席中之无上品也。烤,以火干之也。于燕窝鱼翅诸珍错外,必用烧猪、烧方。猪以全体烧之。酒三巡则进烧猪,膳夫、仆人皆衣礼服而入,膳夫座之专客,专客起箸,蓬座者始从而尝之,典之隆也。

燕窝鱼翅是从东南亚马来半岛漂洋过海,再从福建广东这类沿海港口进口的,烤乳猪、烤全羊这些是游牧民族的烤肉,进食的仪式感是充足的,因此,基本上这种席就是尊贵的代名词。到乾嘉时期以后,官宦士绅之家每逢宴请无不以备办满汉席为荣,再至光绪时期,“满汉席”又被规模更大的“满汉全席”所取代。席间的菜肴也是越来越丰盛,清末时已达百余种,包括红白烧烤、冷热菜肴、点心蜜饯、瓜果茶酒等,“全”字概括得名副其实。

事实上,在史料中,无论正史还是野史,或是清宫内务府文献,都找不到关于“满汉全席”的记载,能找的只是“满汉席”“满汉大菜”之类的记载,所以“满汉全席”真正流行起来是在民间。到清中后期,在民间,满汉全席成了宴会的牌面担当,但凡想把宴席规格提高,一定要摆满汉全席。但随着满汉席的金字招牌在各地间游走所碰到的限制,抑或原料没有,抑或技术缺乏,许多菜肴无法复刻,商家们渐渐开始偷梁换柱,只保留满席精华,汉席则就地取材保证规模,从而满汉全席不断变化,到最后南北两派截然不同。北方的满汉全席以孔府菜为主,南派则以扬州菜为主,到民国初年,各地的满汉全席更是别有风味,比较有名的是晋式、川式、鄂式、粤式。比如晋式的席面,主要流行在山西,共有菜品一百二十四道,其中除了部分满族菜之外,大部分是山西的传统风味,如鹌鹑茄子、过油肉、三丝鱼翅等。川式共有一百二十八道,其中满族菜二十道,汉族点心十九道,汉族菜肴四十道,茶点四十四道,缠丝兔拼干辣熏鱼、蒜泥白肉拼棒棒鸡丝、夫妻肺片等麻辣菜占了半壁江山,甚至四川的担担面都藏身其中。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早已不再是最初的满汉交融,而是一场想象力创造力的大比拼,是夸富和猎奇皇家宴会体验的好手段,这曾经一度辉煌、一度流行的顶配盛宴,代表着的是各民族文化全面融合的、独属于那个时代的饮食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