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与酒楼并驾齐驱出现的是遍布街市的茶楼。茶,这个其后千百年来被视为中国符号的饮品,从这时起,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茶的发现在中国究竟起于何时,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最早谈到饮茶起源的中唐时的陆羽,在后世的正确用茶指南手册《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事实上不论是陆羽之前还是之后,都没人再去关心过这个问题,大家似乎默认了“茶饮发乎神农”的说法。这么说也不是没有道理。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茶”。“茶”字在唐宪宗之前并没有,最初都是写作“荼”。“荼”在神农时代是当作药来使用的,只是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发现这种带有苦味的草不但消食、除瘴还清神、止渴,于是从秦汉时期开始,茶就变成了小众的保健饮品。《尔雅·释木》中说道:“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终两汉到魏晋,茶慢慢地在南方上层社会流行,北方还很少有人喝茶,而作为饮料真正面向大众,是从唐朝才开始。这是为什么呢?
说到茶的兴起,就不得不提佛教在中原的兴衰了。紧承南北朝,佛教在唐朝一路高歌继续发展,除了前代已经有的天台宗、三论宗、三阶宗等主要宗派,又形成了慈恩宗、律宗、密宗、禅宗等派系,其中发展最好的莫过于禅宗。禅宗并非印度本土流派,而是在佛教传播过程中与中国的思想文化融合渗透,形成的一种中国化佛教流派。禅门把茶放上桌面,悟道、参禅、论法、说佛都要用茶清心提神,会客更是离不开茶。随着佛家禅宗的发展,饮茶也在中唐之后成了一种流行风俗。
在茶大面积流行之前,喝茶没那么多讲究,跟喝菜汤差不多。即使到了唐朝初期,喝茶都是用煎煮的,跟煮中药差不多,里面还会混杂一些茱萸、苏椒、葱姜、薄荷、橘皮、枣、咸盐等辛香料。这种饮茶的习俗最初向外传播就是“煮作羹饮”,传入当地就混杂以当地的习俗。比如,北方蒙古族还在其中放入盐酪,就是所谓的咸奶茶。同蒙古族一样,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直到今天还保留着这种习俗。比如,藏族在茶汤中加酥油制成酥油茶,维吾尔族加奶制成的奶茶等。只是汉族的饮茶风格却没有完全延续,从唐代的陆羽起很多文人就开始反对这种大加佐料的饮茶方法,认为这样茶就不纯了。但是直到北宋时,茶中还经常添加一些香料用来增香,不过盐、花椒用得比较少。比如,宋徽宗就说过,茶本身的味道就很香。到了南宋,这种主张便转而成为以天然花香入茶的风俗了。木樨、茉莉、玫瑰、蔷薇、栀子、木香、梅花都可以入茶,花茶一时风头无两。直到明代,强调纯粹的世风影响下,人们纷纷开始崇尚饮清茶。
炽热的饮茶风气造就了一批以茶为研究对象的专业人才,这些茶家对茶的疗养功效有着独到的见解。比如陆羽的《茶经》,不仅对茶的医疗作用详细阐明,还把饮茶跟个人品行修养联系起来。饮茶,不仅是养生之术,还成了一种修身之道。
饮茶,已经脱离了日常饮啜,成为一种优雅的精神文化。喝茶变得有步骤有规矩起来。
首先,喝之前的器具就要有所讲究。《茶经》“器”一节列有从风炉到都篮等二十六种器具,每类器具都有许多品第、式样。这种对器具的讲究,在后代更是不断丰富发展。(www.xing528.com)
其次,煮茶饮茶都有很严格的规范。唐人的饮茶方式为末茶法,基本流程是这样的:先根据喝茶的人数取出适量的茶饼,将茶饼稍微烤一烤,然后把茶饼碾压成茶末或细米状;然后等水煮沸后,往锅中放入茶米或茶末,稍微搅动(此时也可加入调味一类的东西)。等水再开时,倒入一碗温水,称为“育华救沸”,大概类似我们今天煮饺子时加水的情况;茶水煮好后,分入茶碗中,趁热饮用。
再次,喝茶是为清心提神,而非解渴,所以饮茶的环境、气氛、喝茶的碗数和速度都得有所讲究。茶的饮用,经过文人的发展,到后来形成了自己的“茶道”。篇幅所限,在此不再展开。
在饮茶风气的推动下,茶叶以惊人的速度在市场中流通,其时“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乐天笔下这位商人就是去贩卖茶叶的,由于茶叶市场利润丰厚,所以唐代政府就开始征收茶税。五代初年,仅湖南一地茶税就高达十万贯,茶税已经成为政府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唐代还一度实行过茶叶专卖的政策,也就是类似于官营垄断,上一个这样售卖的商品是盐。但是后来这种国营生产不尽如人意,这个政策最终也就没推行下去。
在隋唐之前,人们可选的饮料并不多,除了茶,最多的便是用谷物发酵成的浆子,而到隋之后,饮料的世界就像被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被作为草药发现,又当作饮料流行起来的饮品不单有茶,以同样路数登上饮料席位的还有很多。五色饮、五香饮、四时杂饮在这时纷纷面世。
最初这些杂饮是在隋朝宫廷作为保健品流行开来的,大多是用具清热解毒功效的草药或者果品熬成。所谓五色饮,就是用五种颜色命名的饮料。用扶芳叶做主要材料的碧绿色饮料称为青饮。用樱桃根做成的红色饮料是赤饮。此外还有用酪浆做成的白饮、乌梅浆做成的玄饮以及用桂皮做成的黄饮。用各种香料如沉香、檀香、丁香做成的五香饮。这些饮品放在当下都能被贴上“养生饮料”的标签,发明这些饮料的都是精通医术之人,所用之物,有止渴功效的同时,还有补益的作用。比如,丁香“温脾胃,止霍乱。壅胀,风毒诸肿,齿疳慝。能发诸香”,同时丁香还美容养颜。沉香更是疗效广泛,据《本草纲目》载:“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补肾胃,及痰涎,血出于脾。益气和神。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息,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简而言之,就是止痛、镇静、平喘。
隋代人还只是上层宫廷喝保健品,到唐代,改良版的保健饮品就开始进入民间,成为普通百姓治疗日常小病的偏方,当时这种杂饮被称为“饮子”。因为这种饮料既能治病,价格又比较便宜,在普通百姓中很有市场,卖“饮子”的店铺也很多。除了以香入饮,到唐代葡萄、石榴、杏仁、甘蔗、槟榔,这些水果蔬菜都可以榨汁日常饮用。唐代最流行的一种果蔬饮料就是从西域进口的“三勒浆”。根据《唐国史补》记载:“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庵摩勒、毗梨勒、诃梨勒。”三勒浆,是用三种水果做成的混合果汁。从治病到养生再到享受,从宫廷到士人再到大众,饮料的发展也是时代发展的缩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