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礼主要是乡间饮酒和乡射,相见则分很多种,但不论哪些,涉及的都是宾主共欢的公共场合,虽然每一种都与饮食有联系,但对于饮食本身来说,不仅是零散地分布在礼仪程序中起补充作用,而且可以自成一体,归纳为通用的食礼。
最早归纳总结食礼的人是孔子。孔子是一个极其重“礼”的学者,但终其一生,也并未享受多少贵族身份的礼食,他自己的贵族生活基本上是在五十二岁到五十五岁在鲁国当大司寇的时间里,在之前和之后过的基本都是平民生活。因此,孔子所强调的“礼”不只是贵族之礼,很可能是三代以来公开宴饮场合应该遵守的规范。
规范一:宾主送迎相让
如果宾主身份相同,主人要到大门外迎接客人,客人身份低的话,主人在门里相迎就可以。进每一道门,主人都要请客人先进。到内门时,主人要先进去再检查下座席是否设好,然后出来迎接客人。客人必须两次推让,然后随着主人拾级而上,不可以越阶迈步。
规范二:布席之礼
座席尚左尊东一向是布席的传统,如果作为一排散布,则左边为上座;若围坐,则要问地位尊贵的客人意愿。若东西方向设席,则西方为上座;南北方向设席,则南方为上座。
规范三:进食之礼
大块的骨头熟肉放在左边,切成片的熟肉放在右边,饭放左边,羹放右边。饭羹放在近处,醢酱略远,左右放生葱和熟葱作为佐料,脍炙再远些。主人先食,客随主便,除了鱼腊醢酱之外的饭菜都要“祭食”。如果客人身份尊贵,主人要给客人敬酒。(www.xing528.com)
食前必祭,不仅是在宴席当中,在日常生活中,吃饭之前也是要祭食的。
如果是从大食器里取食,手一定要干净,而且不能一次挖太多,大口喝汤,啃骨头,吃饭发出声响都不礼貌,只吃自己喜欢的菜肴,吃饭用箸也不行。箸在先秦是用于宴会上叉肉的。
规范四:饮酒之礼
如果主人是尊长,主人赐客人酒,当酒送到面前,客人应该向酒尊摆放的方位拜谢。当主人举爵但没有喝完时,客人是不能先干为敬的。主人赐酒,客人也是不能拒绝的。但是喝多少并不是一定的,如喝不掉,用“啐”的方式,抿一小口也不会被苛责。
实际上周人非常提倡节制饮酒,认为“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制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甚至提出了严格的禁酒令。
这些食礼,把每个人的身份地位,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安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但是平王东迁后,王权逐渐衰落,食礼也逐渐瓦解。比如,贵族酗酒的问题就严重得多。子反因为醉酒,耽误了和楚王开会,使楚王在鄢陵之战中被迫撤退。齐景公更有“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的壮举。到战国时,酗酒这事已经被诸子百家拎出来上纲上线地谈论了,可见已经是很普遍的社会问题。
不只饮酒,在春秋战国时期,宴享也已经变成了一种道具,用来确立大国的霸权地位,一幕幕骨肉相残的悲剧都发生在宴会上,骊姬利用宴享阴谋除掉太子,赵襄子利用与代王宴饮的机会击杀代王,宴享早已失去了本意,用来维持稳定的饮食之礼,最终如其他制度一样就此崩塌,成为孔子口中无限痛惜遗憾的“礼崩乐坏”中的一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