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要对自己的发展负责。这是因为,个人技能的提供和发展,与个人的意愿紧密相连。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格拉德威尔将这个规律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我们每天工作八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要达到一万小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为什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古典音乐家,需要从小开始刻苦练琴,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需要从娃娃抓起。要做到持续不断地投入时间,缺少了意愿是很难做到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成为了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大多数人只不过是曾经在童年时代,被父母逼着去上了一段时间的小提琴“兴趣班”;为什么有人满身伤病却终于打破了某项运动的世界纪录,而大多数人连日常健步走的任务都无法达成。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踏上持续改善之路之前,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就是人的意愿:为什么要做持续改善,为什么我要投入参与到持续改善中?这包括领导团队、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团队每个成员的意愿。我们需要通过赋予目的的讨论,通过各种有仪式感的活动,通过种种激励、奖励机制,通过阶段性胜利的庆祝,来不断地培养团队的意愿。
有了投入参与的意愿,改善之路上将要面临的种种挑战,需要去掌握的各种技能,看上去繁多庞杂的系统和工具,将不再显得那么可怕。人员的意愿,将成为个人的内在动力,激励个人持续不断地投入精力参与到持续改善的活动中,这将同时促进持续改善的推动和个人的发展。
好在这个过程的挑战,并不像成为一个艺术大师那么艰巨。毕竟对于持续改善的推动来说,这一万小时的投入,是全员投入参与的集合。通过化繁为简,采用“少即是多”的策略方式,将系统、工具予以拆分,分别委任不同的人员负责不同的系统、或是系统的某一部分、不同的工具,如此一来,对于个人来说,所需付出的精力,并没有成为大师所必需的一万小时定律那么挑战。
与此同时,与人员发展相关的系统的建立,将会使得人员的培养过程变得更加规范化,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所以在关注人员发展意愿的同时,我们有必要逐步建立起规范的人员发展的系统。
那么,先让我们来看看,与人员发展相关的系统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子系统。我们可以从控制和改善两个维度,来对人员发展相关的子系统进行分类。
让我们先看控制的维度。
我们在之前章节的探讨里,提到了师傅带徒弟式的传统培训的弊端,举例过设备效率数据系统因为人员的调动而带来的麻烦,因为缺乏接班人和系统的管理,导致无人了解系统的后台设置、数据正确性无法得到保证。这些例子都是属于人员发展的日常控制维度上的偏差。
在日常控制维度上,针对人员发展,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应该如何明确岗位的工作要求,相应工作要求应该具备哪些技能,这些技能相对应的标准作业流程是什么,有什么培训方式可以帮助岗位人员迅速而有效地掌握这些技能,熟练应用标准作业?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和具体措施的落实,将构成人员发展日常控制系统的各个方面。这些方面包括了技能矩阵的制定和管理、培训标准材料的开发和管理、技能评估和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的实施、培训师的认证和管理等。(www.xing528.com)
例如,对于一线设备操作岗位人员,我们可以通过技能矩阵的形式,对于岗位人员的安全知识技能、质量控制相关知识技能、开机操作相关技能、团队工作的方式、基础管理技能、行为要求等,给予明确的要求。而技能矩阵的这些要求,又可以通过与具体的标准作业流程相关联,同时可以通过标准的培训方式,来帮助岗位人员在期望的时间内,有效掌握相关技能。培训的方式,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实操等形式,由有资质的培训讲师、师傅,予以提供。培训后,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测评,比如口头测评、书面考核、实操评估等,来对技能的掌握,做出评价,如有差距,则针对差距采取行动并进一步评估,直到确保岗位人员对岗位技能的掌握达到要求。同时,明确的技能矩阵和评估标准,也可以帮助我们针对在岗人员,进行技能的定期评估,从而确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是否存在技能差距,并依据技能差距,制定相关的培训计划。
人员发展的日常控制系统,能够帮助我们避免新员工上岗不知道该掌握什么技能,甚至不知道该从谁那里去学习、如何学习的问题,同时,因为有明确的技能要求,并通过每个人的技能差距来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也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了由培训所产生的损失。
所谓由培训所产生的损失,也就是培训过多或者过少所造成的损失。培训过多,也就是提供的培训,其实是团队成员已经掌握了的知识,那么我们所花在培训上的时间,显然就无法带来增值。培训过少,就是技能的差距并没有通过培训来帮助消除,如果这项技能的差距,是关键的操作要求,那么等待我们的,有可能就是不断发生的设备问题、产品报废。培训过少而存在的技能差距将带来损失。
不少企业喜欢搞年度大培训,利用某段相对富余的时间,对工厂团队成员来一次集中培训,将生产安全要求、管理要求、质量要求重新讲一遍。这种形式看上去是重视了人员的培训,实则是一种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如果这些培训的内容都是大家已经掌握的内容,那这明显造成了培训过多的损失,而如果这种全面扫地式的普及培训,无法做到有重点地针对技能的缺失提供培训,那么这种方式同时也会有培训过少的损失隐藏在其中。
在持续改善的维度上,我们需要做的,是对现有的人员发展系统的改善机会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审视的,是上述日常控制维度的现有人员发展系统是否存在缺失?缺失的程度如何?就像我们之前阐述的标准和控制、改善的关系一样,如果我们在日常控制系统方面缺失标准,那么我们需要通过改善活动,来帮助我们建立标准以弥补缺失。如果缺失部分过多,我们还需要建立起一套准则,来帮助我们对缺失的岗位的重要性做出优先级判断,以便能够从重点岗位入手,有步骤、分批地开展建立培训系统的改善。
对现有系统的完善,组成了人员发展系统改善方面的一部分工作。
另外一方面,我们需要对现有培训系统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如果我们的培训系统是有效的,人员对于技能的掌握是足够的,技能的识别是有效的,那么原则上来说,我们就不会存在由于技能不足、方法不当而产生的损失。所以逆向思维的话,如果我们存在有因为人员技能不足、方法不当而导致的损失,那就说明我们的培训系统是有缺失的。
我们通过对现有损失的原因,进行人、机、物、法、环等方面的归类,就可以发现,现有损失中,由于人员和方法方面所导致的损失,占了多大的比重。人员的因素,指的是有标准的作业方法,但是因为人员技能不足、没有掌握该方法,而导致了损失的产生。方法的因素,指的是作业方法本身存在问题,标准不正确,从而导致人员按标准执行了作业,但是仍旧无法避免损失的发生。通过对人员和方法方面所导致的损失的占比的分析,以及人员和方法所导致的损失的构成进行进一步的拆分,我们可以识别出重点进行改善。
针对人员和方法方面的损失,展开对于相关技能方法的开发和培训系统的改善,将帮助我们实现降低由此产生的损失,从而达到消除浪费的目的,而这些损失的降低,浪费的消除,是建立在人员技能的提升上的。这部分构成了技能改善的另一部分工作。对这部分工作,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小组的方式予以开展。
从日常控制和持续改善两方面着手,对人员发展的系统进行完善,将帮助我们在明确工作要求的基础上,给予各岗位的技能发展,提供确切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我们通过提供有力支持的方式,来消除人员因为茫然无助所产生的意愿低下。人员发展系统的标准化,也帮助我们通过标准的建立,来巩固在技能和方法上面的改善,从而巩固改善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