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老板是我们台北工厂一个车间的领班,个子不高,年轻而又有些腼腆,不知道为何大家都管他叫“老板”。
谢老板所在的车间,负责一个产品品类的包装线,包装设备都是使用了有二十多年的老设备,设备在这二十多年里,为了适应包装形式的变动,或者是为了解决设备产生的种种问题,很多地方都做了改造和调整。有时候,这种改造和调整,是因为机器开不顺,维修人员就东挫一下,西改一下。有的改造,是生产部反馈同一个问题反馈了太多次,叫着要维修部赶紧改造,所以维修部就花时间做了大的改造调整。而这条包装线的现状是,设备的各种小停机不断,机器前几个小时还好好的,后面几个小时,就莫名其妙地开不顺了,不是包装袋不停掉落,就是包好的产品堵塞了输送带。
生产团队不少员工的年纪,要比谢老板大,资格比他老。维修人员也都是工作多年的“有经验”的人员。面对这个“有经验、资格老”的团队,谢老板没有一点领班的架子,在生产线上,哪儿有问题,哪儿需要搭把手,他就冲到哪里。我在现场,看到谢老板经常脚不着地,一路快步走来走去,这里帮帮忙,那里搭把手。
可是,大家面对机器开不顺的问题,却是一筹莫展。生产人员抱怨说,是维修人员搞不定。维修抱怨说,设备那么老旧,改动那么多,让我们怎么调?作为领班,谢老板对于这样的状况,更是感到有些无能为力,一来自己的确好像没有大家那么有经验,二来,自己也的确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而问题搞不定,也就让谢老大感觉自己这个车间领班的存在,好像没有什么意义。
谢老板说,我又不懂设备,也不像他们在这里工作了那么多年,一出问题,他们都说,老样子老问题了,我只要说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吗,大家就会对我说,我们都做了这么多年了,啥办法没有想过,能想的办法都试过了,你行要不你来?!
谢老板说,他哪行啊!
在了解到谢老板的这些苦恼后,我们对赋予目的的探讨,就集中在“如何能让他的工作开展更有底气”。一番讨论后,谢老板提出:我得多掌握设备的原理,问题发生时,我能知道大概是什么情况,并知道该做些啥,不能只是让别人牵着鼻子走,不然,我这个领班当得也太没底气。
那么谁能帮忙提供设备的原理培训呢?当然是维修人员。那既然是要人家来帮忙,咱们态度就要客气,就得诚恳,不能抱着抱怨和指责的态度。于是我们请来了这台设备的维修专家,一位长得人高马大的工程师,跟他沟通了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拜托他将他所知道的讲给生产人员听。(www.xing528.com)
这位工程师,当年曾经参与了设备大改造,并接受了设备的生产、改造厂商的培训。他倒是非常乐意提供帮忙,他说毕竟设备搞不好,总是他们受责备,难得生产人员这么主动要求学习设备知识,生产人员多掌握点,对设备好点,他们的工作也好做点。于是我们把对设备知识的讲解安排在现场,并将设备分成四个区域,由这位工程师,每次就其中一个区域的设备,进行现场拆解,并在拆解的过程中,讲解设备各部件运作的原理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对谢老板提出了要求:既然请了人家来讲解,就要确保自己真的听懂、学进去了。那怎么保证听懂、学进去呢?我们要求谢老板带头,带领生产人员把学到的知识点,用画草图或照片加注释的方式,逐一记录下来,然后到现场讲述给维修专家听,由专家再予以确定,是否转述正确,是否掌握了要点。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将自己听到、学到的知识记录下来,谢老板焦虑苦恼了好一阵。怎么整理?如何画图?记录得对不对?可不可以不要做这些?这时我们就问谢老板,你不带头做出个榜样来,你都讲不明白,那你怎么做到带团队有底气?谢老板听了,虽然仍旧有些没有信心,但还是回去考虑了一番,然后他去找来了相机,去现场按照他所学到的要点,给每个关键部件拍了照,并用电脑在照片上标注出相关工作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制作出一份设备知识的培训资料。我们又找来那位工程师,然后由谢老板按照他所制作的资料,一一讲解一遍给专家听,由专家来确认是否正确,材料是否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努力就有回报。两个月后我再去工厂,谢老板高兴地跟我说,经过最近的学习,他感到自己底气足了很多,再也不会担心当设备发生问题时,他的手下会不屑地跟他说,你才来多久,你又懂什么啊。
谢老板的“底气”找到了。他对自主管理活动的开展,更加有信心和热情了。
上面的两个例子,“多眯一会儿”和“有底气”,本质上,都是想工作得更轻松,但是,对于曾经身为维修人员的M君,和身为车间领班的谢老板,它表现出来的形式就大为不同。
目的因人而异。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人,去赋予目的,找到让对方真正认同的一个点,从而推动改善之球,在个人心中开始转起来。当然,我们说要为个人参与改善赋予目的,并不是说要违背公司推行持续改善的大目的。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为个人赋予目的,来更好地支持到公司改善目的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