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台湾的工厂,曾经在2007年和2009年分别通过了日本JIPM协会的审核,拿到了TPM优秀奖-A类(Award for TPM Excellence,Category A)和TPM持续优秀奖(Award for Excellence in Consistent TPM Commitment)。
这是我们亚太区的所有工厂里,在推动TPM方面获得的最高荣誉。这些奖项得来不易。参与过审核的人,都说JIPM协会派来的审核委员们,非常认真和严格,审核过程也非常具有挑战性,审核委员们会针对工厂的报告,提出很多质疑,同时他们也会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审核,专门对设备死角、不起眼的地方进行核查,看现场设备是否存在跑冒滴漏现象。
我没有参与台湾工厂的认证审核过程,但是因为我工作表现还不错,在2010年有幸被领导派往台湾,前去现场观摩学习台湾工厂TPM推行的经验。学习历时一周,除了我们同去的几个人总结的满满几页纸的优秀经验,我还带回了两大本厚厚的TPM实施概况书,一本有184页,另一本有197页,每面上都排有两页幻灯片。这两本“宝书”,就是当年台湾工厂参与审核认证时所编写的报告书。
为了取得JIPM的TPM奖项,台湾工厂在2004年底启动了TPM,在2005年开始了TPM架构下各支柱的建设,并严格按照得奖标准要求,在第一阶段,也就是2007年审核前,建立了8大支柱,并在2009年再次审核前,将8大支柱重新整合成为五大部会,以这五大部会作为工厂的运营模式,致力于打造整个大区最佳品质的制造工厂。这“五大部会”分别是“生产保全改革部会,产品成本改革部会、产品品质改革部会、开发管理强化部会、幸福工厂实现部会”。部会又称分科会,我的理解,简单说就是五大部分吧,其实就是将原有的八个支柱,重新排列组合了一下,例如第一阶段里的自主管理(台湾工厂称之为自主保全)、预防维护(台湾工厂称之为计划保全)、重点改善(台湾工厂称之为个别改善)三个支柱,被合并成了“生产保全改革部会”。
关于为什么要对支柱进行重新排列并整合成五大部会,我询问了当时台湾工厂的TPM协调员,他告诉我,这是因为持续优秀奖的要求里,希望工厂能够独创一套自身的管理体系,于是在咨询公司的建议下,他们就起草了这么一份框架出来。台湾工厂的协调员用了“起草”两字来形容这件事,是因为他告诉我,这纯粹是咨询公司一手写出来的架构,就是为了应对拿奖审核。
对于最佳品质的具体定义,这份报告里给出了一个具体的解释:“最好的品质,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作为达成这个愿景的方式方法,TPM被赋予了以下的基本方针:“通过全员参与的TPM,创造‘零灾害、零不良、零故障、零短暂停机’,交货达成率达100%的生产线,提升人员与设备的效率,谋求降低成本,创造士气高昂的工作环境。”(www.xing528.com)
报告显示,在这个基本方针下,工厂的自主管理活动已覆盖到了所有的设备,并取得了所有设备都已达成AM第四步的水平,模范设备有三台,已经百分百完成了AM第五步。工厂定义了包括故障、短暂停机等损失在内的32项损失,并建立了一整套损失数据的收集系统,用于通过数据分析来指导改善活动的关注方向。
对于报告里描述的这些“优秀”的成绩,当我在2010年前往实地学习时,我在心里提出了不少质疑。毕竟在现场,我看到的设备,虽然的确有不少闪光的改善点,但是问题还是有不少,设备的整洁状态也参差不一。总之我并没有强烈地感觉到设备是达到了AM第五步所应该具备的水准,设备的停机次数还是挺频繁的,特别是包装设备,在我们现场参观的短短半小时里,就频繁发生多次小停机。而那32项损失的数据收集系统,我也觉得有些繁琐和不接地气,有的在我看来,规定得太过细致,现场要天天记录的话,操作起来有些繁琐。就此我也向TPM协调员提出过疑问,并想进一步了解现场实施的具体情况,对方却跟我说,这是为了应付审核的,现场哪里有工夫统计那么多数据。
毕竟我是来学习的,不是来给人家找茬的。2010年之行,我还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尽可能多带些闪光点回来。所以,很多方面,我也就没有再深究。
不过,我还是有疑问的,这样真的可以吗?因为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咨询公司在审核评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报告是他们建议甚至帮忙写出来的,报告里所展示的,都是尽可能往审核标准上靠。而现场实际参观下来,却没有报告上所写得那么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