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gstachler和Dichev(1997)认识到公司既有继续当前资源用途的选择权,又有将资源做出调整的选择权。由于两个选择权的存在,他们将公司价值描述为递归价值和调整价值。其中,递归价值表现为公司继续当前资源用途的选择权,其取决于当期盈余的大小,如果盈余数字较大,说明公司现有经营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公司认同目前的经营模式并更有可能继续选择现有的资源利用方式;而调整价值表现为对公司资源做出调整的选择权,其同样取决于当期盈余的大小,如果盈余数字较小,说明公司现有利用资源的模式是不成功的,因此,公司更有可能对资源做出调整的权利,这种调整可能涉及外部调整(如资源出售给其他实体)或内部调整(如公司保留资源并使其调整成替代用途)。综上可知,调整价值和递归价值共同决定股权价值。于是,他们使用权益面值作为调整价值的代理变量,会计盈余作为递归价值的代理变量,并且将两者结合在一个股权价值的期权模型中,其中行使调整期权的可能性取决于盈余的大小。当盈余较高时,该公司会继续当前资源的高生产力用途,对于这些公司来说,盈余在估值模型中尤为相关;当盈余较低时,公司会将资源调整至其他更具生产力的用途,对于这些公司来说,权益面值在估值模型中尤为相关。
由于会计信息与公司战略的关系已经得到确认(Kinney和McDaniel,1996;Keating和Zimmerman,1999;Dichev等,2013;张俊瑞等,2016);资产结构信息与资源配置战略的关系也已经得到确认(张新民,2014;李端生和王东升,2016;张新民,2019)。而对于资源配置战略如何影响公司会计信息的估值效应还需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章试图基于Burgstachler和Dichev(1997)的调整期权理论来讨论这种关系。
对于经营主导型企业而言,以特定的商业模式、行业选择和提供特定产品或劳务的总体战略为主导,以一定的竞争战略(如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聚焦战略等)和职能战略(如研发、采购、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战略)为基础,以固定资产、存货的内在联系及其与市场的上下游关系管理为核心(这类企业的母公司报表中往往表现出大量的债权以及存货数据),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持续创造价值,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其特点来看,首先,主营业务非常突出,利润、核心竞争力以及未来发展潜力均依赖主营业务的盈利表现。其次,由于能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持续创造价值,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说明这种经营模式较为成功,并且具有可复制性和稳定性,公司会倾向于维持现有的经营方式(盈利模式、增长方式等),企业的盈利水平会保持一定的持续性以及企业利润状况在未来保持一定的稳健性,企业会向外部利益相关者传递其经营稳健、信誉良好、会计信息可靠等较为积极的信号。综上表明,盈余信息在公司估价中被赋予更多的权重,公司的价值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递归价值(Burgstahler和Dichev,1997)。
对于投资主导型企业而言,一般是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其主要通过并购或注入资产等方式来对子公司进行控制,并在短时间内实现公司做大做强,而公司本身少量参与或者完全不参与经营活动(张新民,2014)。这类公司其主营业务往往不突出,其利润、核心竞争力以及未来发展潜力均依赖子公司的经营战略以及子公司的盈利表现。由此造成经营业绩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使业绩波动性增强,盈利能力的持续性变弱,从而导致企业未来的经营风险较大(Tang等,2011)。另外,由于其更多地实施多元化战略以及充分依赖对外控制性投资决策,使其更容易进行盈余操纵,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大,外部利益相关者会难以识别和把握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具体来说:第一,对于控制性投资资产而言,具有很强的调整预期,随时有可能调整为替代的用途,这种替代可能包括外部调整(出售公司、破产清算等)或内部调整(保持现有的资源并调整使用方式),说明现有利润产生过程被改变的预期较大;第二,就控制性投资本身而言,其主要关注标的物的产品技术创新而很少强调即时业绩,或者更有可能是对这些公司的经营方式进行调整或者改变其用途,甚至是整合资源(Rabier,2017);第三,对于非控制性投资资产而言,所获得的利润往往是非经常性的,不具备持续性特征。基于以上分析,不管是控制性投资资产还是非控制性投资资产都表明了公司自身的主营业务并不突出(张新民,2014)。企业获得利润的来源不是靠主营业务,而是依赖金融与投资,利润的变动性与波动性很大,不可预测性很强,持续性较差。因此,权益面值在公司估价中被赋予的权重更大,公司的价值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调整价值(Burgstahler和Dichev,1997)。(www.xing528.com)
基于以上分析,本章提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