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典框架:资源配置战略与会计信息价值

经典框架:资源配置战略与会计信息价值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Ansoff在书中指出,企业战略由“环境、战略模式与组织”三个要素构成,如果三种要素能够相互配合并且合理时,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并提供企业的经营绩效。尽管战略管理研究同时关注企业的内部特质和外部环境,但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环境论视角逐渐成为研究的主流。③战略目的不同。

经典框架:资源配置战略与会计信息价值

1.环境论视角:产业结构与战略定位

1965年出版的《公司战略》被认为是早期战略管理研究的经典之作。Ansoff(1965)在书中指出,企业战略由“环境、战略模式与组织”三个要素构成,如果三种要素能够相互配合并且合理时,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并提供企业的经营绩效。其提出了著名的“产品—市场”组合矩阵,强调二者之间的“协同”的重要性。Ansoff(1987)从环境变化的视角塑造了一种“弹性”的战略能力,即“先结构、后战略”的思路能够缩短企业适用环境的变化。

尽管战略管理研究同时关注企业的内部特质和外部环境,但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环境论视角逐渐成为研究的主流。最为典型的是Porter(1980)提出的“五力模型”。Porter(1985)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竞争优势的获得,因此,企业的战略应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行业的选择,不同的产业结构(由“五力模型”进行筛选)表明不同的盈利能力与潜在威胁;一部分行业内的竞争战略,即考虑企业的“战略定位”的能力。基于此,企业通过战略定位(低成本、差异化、一体化、价值链等)最终获得竞争优势。然而,从经典SWOT框架来看,环境只关注企业的机会和威胁,而对企业内部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关注不多,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种只关注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框架受到严重挑战,企业内部差异视角引起研究者们的青睐。

2.资源观视角:资源基础与核心能力(www.xing528.com)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以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为主的新经济中,产业格局与竞争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管理者们均意识到仅仅依赖产业进入和战略定位无法帮助企业持续获得竞争优势(Barney,1991)。Barney(1991)及Hamel和Prahalad(1990)则重新审视企业内部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间的差异对企业长期业绩的影响。Barney(1991)提出了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经济租金)主要是来自企业所占有并控制的特殊资源和战略资产,这些资源和资产具有难以被模仿、难以交易等特征。作为资源基础在公司层面的体现,Hamel和Prahalad(1990)也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理论框架。以该理论为基础,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紧紧围绕着自己所掌控的资源特征,进入与自身优势相对应的领域,避免盲目扩张或多元化经营。但该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Leonard−Barton(1992)指出,企业独特资源所导致的核心能力的建立,往往会出现核心能力刚性问题,也即在现实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企业的核心能力往往无法跟上外部环境变化的节奏,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不但不能继续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反而成为企业发挥竞争优势的绊脚石。

3.环境论与资源观之间的比较

通过以上的分析,环境论与资源观之间的比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关注点不同。前者重点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特征,而后者重点关注企业内部资源的特征。②两者分析的战略工具不同。前者主要在于产业分析与战略定位,而后者强调如何获得企业资源。③战略目的不同。前者更多地强调由于外部环境的差异来获得其优势地位,而后者着重内部资源带来的核心能力的体现。④面临的挑战不同。前者没有考虑企业内部的差异问题,后者由于核心能力太强以至于存在核心刚性问题。⑤改进的方向存在差异。前者主要是由外向内,后者则是由内向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