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移动阅读方法:深入了解

移动阅读方法:深入了解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上没有正确的读书方法,只有合适的读书方法。目前,我国的移动阅读时间占所有读书时间的三分之二。碎片化、快餐式和随意性的移动阅读,属于浅阅读,不可能很深入的。

移动阅读方法:深入了解

世界上没有正确的读书方法,只有合适的读书方法。每一个人也不可只会一种读书方法,针对不同的书籍,每个人的读书方法也要有所调整。

文学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有一种“各个击破读书法”,也叫“八面受敌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很丰富,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例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然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会有所收获。

中国现代思想家、理学家马一浮对读书方法亦有精辟的概括。他认为,读书之道,约而言之,有四门: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杂;三曰密而不烦;四曰专而不固。四种读书法,实则解决了博与专、义理与细节、简与繁、中心与边缘等问题。他对此有一个解释,“不局不杂,知类也;不烦不固,知要也。类者,辩其流别,博之事也;要者,综其指归,约之事也。读书之道尽于此也”。

他认为,读书之终极目的在于明理践性、成就圣贤人格。而关于读书之目的,马一浮以为,读书当求明理,更贵在养德。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也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书从头至尾读一遍,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会猜想一下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完全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常见的读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信息式阅读法

其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我们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属于这种阅读方法。读者应该使用“一目十行”的浏览式速读法,像电子扫描一样快速浏览文字,及时捕捉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舍弃无关或对自己无用的部分。

阅读包括浏览,但浏览并不等于阅读,更不等于苦读、攻读、精读。信息也不等于学问,更不等于见识、智慧与品质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日益便捷化、舒适化、海量化,但浏览器的发达,往往会造成信息获取的平面化、八卦化、消费化、垃圾化,最终导致“白痴化”。

2.文学作品阅读法

文学作品有故事情节,也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放慢速度,以使自己能听到书中每一个词的声音,尤其是散文和诗词。其目的是领会艺术形象的精神境界,与艺术形象进行精神交融,并对作品的语言运用、情节安排等艺术特色,以及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形成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3.经典著作阅读法

用来精研式阅读哲学经济军事古典著作。阅读这些著作要像读文学作品一样缓慢,但读者的眼睛要经常离开书本,要细细品味和思考书中的一字一句,捕捉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奥哲理

当下的心灵鸡汤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无须我们多动头脑就可大快朵颐。所以,千万别让这些所谓的畅销书滞涨了我们的人生。因为,一味看这些心灵鸡汤,就不是我们读书了,而是我们被书读了。

弟子规》只有短短的1080个字,但如果我们能够按要求把里面讲的113件事情做好,那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啊!

阅读古代典籍要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和理解程度来选择,还要带着兴趣去认识和理解。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阅读一些文白对照、有注解的书籍。一般来说,学习古代典籍需要阅读一些原文。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阅读那些繁体字的书籍,可能会减少这方面的兴趣和热情。

对于有一定认知度的我们来说,应该看一些稍微高深一点、需要费点劲的好书。因为,这些书虽然不太迎合大众的胃口,但既有高度也有深度,集中了光照与穿透的能力,能够照亮我们的生活

阅读是一种孤独。但是,它是一种“高贵的坚持”,是一种能照亮心路的对话。

我们还要多看点历史和哲学类的书籍。有一句话叫作“学史明理,温故知新”,还有一句话叫作“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懂得了历史就知道今天该怎么做了,懂得了哲学就知道明天会到哪里去。

4.麻醉式阅读法

其目的只是为了消遣。读者如同服了麻醉品,几乎忘却了自己的存在,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感兴趣,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书本之内,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

在阅读过程中,重点应突出速度,可采用浏览、跳读等方式。如果说这种阅读方法能有一点收获的话,那就是身心得到了放松,在不知不觉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但要引起注意的是,读名著经典时千万不要用麻醉式阅读法,否则会把不朽的名著降到庸俗作品的水平。

《朱子读书法》中说,朱熹读书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穷理,通过致精,最后达到著书立说的志向。后来,朱熹的学生把他关于读书方面的训导,概括归纳出六条要求,即: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熟读精思、巩固创造;虚心涵泳、有容乃大;切己体察、体验反思;着紧用力、勤奋向学;居敬持志、志存高远。

5.移动式阅读法与碎片化阅读法

移动阅读是指人们使用基于移动互联网数码终端,如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等进行阅读。阅读的内容包括数字化的书籍、报刊、博客微博和视频等。目前,我国的移动阅读时间占所有读书时间的三分之二。上下班路上成为移动阅读的高峰期,人们还喜欢在床上、沙发上、洗手间、交通工具上进行阅读。

这种新型阅读具有移动性、便携性、互动性、贴身性等优势,满足了信息时代民众在碎片化时间里阅读的需要,使得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得到了认可和追捧。

碎片化、快餐式和随意性的移动阅读,属于浅阅读,不可能很深入的。更何况,相当多的这种读屏阅读发生在嘈杂的环境中(如地铁里),它缺乏自省的情境。

碎片化阅读的“优势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让阅读变得更为灵活、迅速和轻松;二是能让阅读变成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没有仪式感,无须冗长,乘兴而来,尽兴而去;三是能让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及时,使不出门而知天下事成为一种可能。

从这个角度出发,碎片化阅读是全民阅读的盛宴和叙事的狂欢,代表着一种信息传播和获得的趋势,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但也有不少弊端。

碎片化阅读的“碎片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阅读者浏览信息所用时间的零碎性;二是阅读者信息摄取的松散性、断续性;三是接受信息的终端其本身播报信息的碎片性,追求热闹、喧哗胜过追求系统和深刻。

智能手机虽然信息量很大,但只能作为一种工具,代替不了传统的读书方式。因为纸质的书籍有质感,有书香气,能让人很快进入读书的状态。而且,品读一本书可以让人安静下来,犹如走在字里行间,可以走进书中的情节,走进作者的心境。

这是一个网络信息化时代,“读网”“读屏”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智能手机和电脑,每天都可谓是如履“屏”地。网络固然能给生活带来种种便捷与趣味,然而,如果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就容易浮躁不安,难以沉静。

与眼花缭乱的社交网络相比,读书不仅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内心的安宁,而且,读书可以使人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

因此,“读网”“读屏”是当下的时髦,但我们更要读书。

6.SQ4R阅读法

阅读一章或一节后,到底我们能记住多少内容?如果答案是“没记住”或“没记住多少”,那么可以试试SQ4R阅读法。

SQ4R指的是浏览(survey)、提问(question)、阅读(read)、复述(recite)、联想(reflect)和复习(review)。

S=浏览:在开始阅读前,应大概翻一下全文,看看标题、插图和文字说明、章内的小结等。

Q=提问:阅读时,要从每一个标题中引出一个或几个问题来,有助于我们有目的地阅读。

R1=阅读:SQ4R中的第一个R代表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试着找出所提问题的答案,要一点一点地啃,一小节一小节地读。

R2=复述:读一小节后,应停下来复述一下读过的内容,并试着回答自己所提的问题。另外,最好要做简要的笔记,总结出所学的内容和中心思想。

R3=联想:在阅读时,应该把那些新的事实、术语和概念与自己个人的经历、当下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是SQ4R阅读法中最重要的步骤。

R4=复习:读完一章或一段之后,需要返回来简略地看一下所学的内容或学习笔记。然后再进行复述和做小测验,检查一下自己的记忆和掌握情况。在学习过程中,要经常停下来,以便去思考、提问、复述、联想和复习,这样才能消化所获得的信息。

早期,美国爱荷华大学罗宾逊提出了SQ3R阅读法,是英语survey、question、read、recite和review五个词的首字母,分别代表“浏览、提问、阅读、复述、复习”五个学习阶段。后来托马斯和罗宾逊在SQ3R阅读法的基础上提出了PQ4R阅读法。P是preview(预览)的首字母。PQ4R阅读法的核心特征也是提出和解答问题。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也很会读书,他自创了“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在每次复习时,他会请别人朗读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与朗读的有出入,他就会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顾炎武的这种学习方法,既动口、动耳,又动手、动脑,大大地提高了读书的效率

著名画家丰子恺也主张“重复读书法”。他在读书时,每读完一个章节总要复习一遍,读到第三个章节,还要把前面两个部分再复习一遍。如此反复地读,反复地温习,不厌其烦,一丝不苟。

温故而知新”,越是经典的书籍,越值得读第二遍、第三遍。

第一遍要概读:通过工具书,弄清生僻字的发音、含义,以及原文的断句、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

第二遍要细读:认真理解原文的含义、主旨思想,以及整本书的框架和结构。

第三遍要深读:了解书籍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的由来,以及现实意义等。

7.3Q阅读法

3Q阅读法就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的展开的:

复述(repeat):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连接(connect):作者讲的和我之前的认知有什么关联?

应用(apply):我可以做点什么吗?

这三个问题的首字母缩写是RCA,所以也可以称为RCA阅读法。一般来说,一本书读完,这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解答了,我们至少会有些实实在在的收获。

3Q阅读法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明确问题:要弄清楚为什么要提出这三个问题。

翻看阅读:不是从头到尾逐字逐字地匀速阅读,而是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阅读。这样就会清楚哪段应该精读,哪段应该粗读,就可以加快阅读速度,且收获良多。(www.xing528.com)

找到答案:通过做笔记、画重点等方法,找到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

应用践行:阅读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改变自己的行为,甚至是改变自己的习惯。

8.流水式阅读法与呼吸式阅读法

读一本书,只为遇见一行字,遇见一个人。

要像听音乐那样读书,不为整个乐章,只为那一串震撼人心的最强音。

我也并不希望读每本书都要记住100%的内容,而只要邂逅那1%的精华。

日本人印南敦史倡导“流水式阅读”,反对单一的“存储式阅读”。他认为,要让书的内容从心中“流过”,这便是读书的意义。

“流水不腐。”印南敦史认为,读书如流水一般,只有流动,才不至于堆积和堵塞,才不易受侵蚀和腐朽。

印南敦史在《快速阅读术》一书中提倡“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的读书方法,即呼吸式阅读。

一行采集,就是记录令人心动的段落;

一行精华,就是采撷最精彩的一行文字;

一行评论,就是回味重要段落,撰写一行读后感

先吸后呼,就是先读后写。“吸”是吸入,是读取、摘录、记忆,并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呼”是呼出,是感悟、写读后感、创作,并外化成可以引导别人成长的经验。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了一种“葱鲔火锅式读书法”,就是将“摘抄”和“评价”作为同样重要的“食材”进行融合的一种读书笔记法。

“葱鲔火锅”=葱+鱼肉

“葱鲔火锅式”笔记=摘抄+评论。

奥野宣之认为,这种笔记法可以提高阅读效率,让读书之路有迹可循。“葱鲔火锅式读书法”的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1)写读书笔记的日期;

(2)书名;

(3)作者名字;

(4)摘抄: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

(5)评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

9.批判性阅读法

读者主动参与和作者的内心对话,这是一个对读者参与度要求极高的阅读模式。因为,就其本质而言,阅读就是去理解一种与自己不同的立场。

林语堂说:“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

尼采也说过:“读书就是沿着作者的脚印去看沿途的风景。”

朱熹说过一段很有哲理性的话:“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批判性阅读不仅要求我们主动去发现书中的假定、关键词、理由、支持性的例证、类似的经验、含义和结论,以及任何其他的结构性特征,更要对其加以准确而公允的解释和评估。

批判性阅读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反驳与修正,另一方面是指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肯定和补充。批判性阅读的主要目标是张扬个性,训练并建立批判性思维。其主要的阅读方法为精读法,阅读的速度要求每分钟读250字左右、理解率为90%以上。

批判性阅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略读了解大体内容;

(2)克服偏见与障碍;

(3)精读书中的精华;

(4)以客观的立场进行表达。

批判性阅读这种主动的、积极的阅读,是考核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指标之一。这种阅读法对于学生有效地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0.语文阅读法

包括参读、美读、比读、议读、笔读五种阅读方法。

(1)参读即参考阅读:讲解与原著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为读者指引进入原著氛围的路径。

(2)美读即审美阅读:是对原著中最精彩的篇章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点评、分析和评论。

(3)比读即比较阅读:把同一作者的作品或不同作者的类似作品放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使读者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获得感性或理性的体会。

(4)议读即议论阅读:把作品中易导致歧解的内容进行综述,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提示,促使读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5)笔读即笔头阅读:在经过前述四种阅读过程之后,读者将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诉诸笔端,如写一篇读后感等。

11.拆书阅读法

赵周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提出了成年人阅读的三大核心难题:

(1)没时间,没精力——工作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已经没有多余的能量来主动阅读。

(2)看不懂,记不住——总以为阅读一定要以书为重点,忽略了自我这个重中之重。

(3)看不下去——看了一段时间就觉得这本书好像没什么作用,然后就不看了。

他还提出了应对上述三个问题的“拆书读书法”,即把知识拆解成自己能力的读书方法。

(1)不必读完整本书,更不必担心记不住,能用上一点就值回百倍书价;

(2)读任何一本30元钱的实用类图书,都能达到3万元钱培训的效果;

(3)凡是不能联系实际和自身经验的阅读,都不能称之为成年人的读书,凡是不能改变行为的学习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12.撕书或剪书阅读法

我的读书方法是撕书,以至于我的书柜里很少有完整的书,大多是分门别类的文件夹,里面都是画了线、作了批注的书页和笔记。我的这种撕书法是向我国台湾著名作家、评论家、历史学家李敖学来的。

李敖在读书的时候,不仅是眼在动,手也不闲着,桌边随时备着剪刀和美工刀。这一段看着不错,对自己有用,就用剪刀毫不留情地剪下来,贴到自己相应的笔记中。长此以往,他整理出了上千个文件夹。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一本书读完,也就被他“五马分尸”了。他把这种剪书的方法叫作“大卸八块读书法”。当他每次写作的时候,如果需要用到相关的资料,他就抽取相应的文件夹,这样,文章就很轻松地写出来了。

13.其他

先易后难阅读法:每个人的阅读水平,特别是阅读古籍的水平都是不同的。应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的高低,选择阅读相应的书籍。部分书籍有原文和译文,可以先通读一遍译文,对书籍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去读原文。经典著作的选择应从容易的开始、从感兴趣的开始。

分享阅读法:读完一本经典书籍,能够讲解里面的故事,背诵部分经典段落、文章,与别人分享经典的内容和心得。

强记阅读法:在强记的过程中,思想和精神高度集中,容易擦出思想的火花,阅读的效果也比较好。

探究阅读法:阅读经典时,应带着怀疑的眼光去阅读,还应查询同时期的历史资料去佐证书中的内容。这已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做学问、做研究,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对读书人的要求也最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