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根据阅读目的确定书单
“开卷有益”,但是,有时盲目开卷,未必有益。因为,书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二是毒药,置人于死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人把书比作朋友。看好书,就是交好朋友;看不好的书,就是交坏朋友。
(1)一本好书对于读书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读书使人进步,读好书更使人充实。
我们应该将自己的灵魂寄托于一本好书:一本能够指引自己在黑暗中前行的好书;一本能够坚定自己生存意志的好书;一本能够沉淀自己内涵修养的好书;一本能够使自己由浮躁变为沉静的好书。
选择一本好书,从中感悟一种道理或滋养一份情感,并相信它能改变我们的人生,使自己与众不同。
法国著名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说:“阅读是为了活着。”我想,阅读不仅是为了活着,还应该是为了活得更体面、更高贵、更优雅、更美丽。
书不在多,理解深刻就行;价不在高,实用有益就行。朋友,请静下心来,去读几本有益的书吧!
遗憾的是,在当今社会,真正能将一本书读成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的人,少之又少。虽然许多人收集的信息的确很多,但始终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读书不仅是一种令人愉快的爱好和兴趣,更是一种美德和信仰。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幸运事。那就是,上学时遇到一位好老师,工作时遇到一位好师傅,成家时遇到一位好伴侣。生活中最不幸的事,就是由于身边缺乏积极进取的人,缺少远见卓识的人,自己的人生变得凡俗平庸、黯然失色。
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古有“孟母三迁”,足以说明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这个“谁”既指周边的人和环境,也指所读的书。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说:“和好书生活在一起,我永远都不会叹息。”读好书,交高人,实乃人生的两大幸事。
如果想聪明,那就要和聪明的人在一起,自己才会更加睿智;如果想优秀,那就要和好书在一起,自己才会出类拔萃。
(2)读书的数量和质量哪一个更重要?
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书越买越多,但是真正看完的却没有多少,真正看懂的更是没有几本。这是什么原因呢?美国管理大师马奇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不理解因果联系的盲目模仿,是“低智学习”,而深入理解因果联系的知识迁移,是“高智学习”。
另外,“书买回来,都要一本本读完,不读就是浪费”,这个观点看似合理,实则是十分错误的。曾国藩曾经说过:“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韩退之为千古大儒,而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柳子厚自述所读书,亦不甚多。”
读书之前,对书的选择很重要。书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在于我们能够从书里吸收和悟出多少。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他还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郭(指唐三藏的十二部经书),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材。”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西塞罗曾经说过:“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但美国政治家、物理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告诫读书人:“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
(3)如何去确定书单?
如果时间短,我们可以选一些短篇来阅读,目标是读一篇、悟一篇。如果时间长,就可以选读一些经典书籍,花点时间增长自己的智慧。
其实,买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如何把书里的知识占为己有,并为自己所用。
那么,如何去确定书单呢?
第一步当然是要明确阅读的目的;
第二步是根据阅读的兴趣确认主题,并列出适合自己主题的购书清单;
第三步是快速略读,从书名、副标题、序言、前言、目录、索引、出版社介绍这几个方面入手,判断这本书是否有必要去购买。
在真正要购书之前,我们还需要再次“确认”这本书是否值得购买。因为,第一,书可能是好书,但是不太适合当下的我们去阅读;第二,别人推荐的书,不一定都适合自己;第三,购书也需要循序渐进。
(4)如何去选择书籍?
有几个建议可供参考:最好亲自去书店买书,亲眼确认书的目录,然后再购买,而不是简单看网上的评论;最好去找与自己趣味相投的书店。另外,要妙用手机、网络和图书馆。
我自己则喜欢在手机上随时记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喜欢利用网络来看一些别人对一个问题的认识,也喜欢就一个主题在图书馆里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
对于古书或翻译的作品,选择哪种版本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古书,我们要先去了解这本书出现的时代背景。如果作者来自于不同语种或不熟悉的国家,还要去了解这本书写作的文化背景,包括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主题?有什么写作动机?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怎样?
要确保书籍和自己的环境背景相匹配。在选书的时候,要看看自己当下的情况,决定哪一类书或哪位作者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柯里叶尔说:“书籍是幼年人的导师,是老年人的护士。在岑寂的时候,书籍使我们欢娱,远离一切的痛苦。”我相信,一本好书,必定是一个人最好的心灵伴侣。
楼宇烈先生认为,我们现在读书,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来讲,那就是经史子集都要读一点。陈平原先生也认为,一要读一些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等;二要关注那些与当下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三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底色,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
易中天先生认为,读书如择偶,要学会选书,先须多读书,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无独有偶,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和自己有类似的经历,总会有人把相似的感受和想法写下来。
在旅行度假时,我们可以看看所在地的名家著作;
应对悲伤时,可以读一读美国医生保罗·卡拉尼蒂的《当呼吸变成空气》;
感到死亡危机时,建议读一读古罗马帝国哲学家塞内卡的《论生命之短暂》;
应对逆境时,可以读一读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对工作和生活不满意时,应该读一读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的《心流》。
如果我们事先设定的读书目的是放松、休闲,手里拿的却是《论语》《周易》,就会出现厌烦心理。
如果我们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选择了错误的书籍,读书就很难坚持,也不可能快乐。其实,我想,就书籍的选择而言,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我们没必要跟风攀比,去阅读畅销书或经典书籍,但要重视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能够激发自己兴趣的书、与自己的现状和生活合拍的书。另外,我们还可以关注阅读类的APP,如微信读书和网站上的二手书店等。
2.要知道阅读的入手之处(www.xing528.com)
开始阅读一本新书的时候,我们就像遇到了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需要一个初步的了解。建议一般从以下三个地方入手:
一是序言,这是一本书的名片,归纳和凝缩了整本书的要点。
二是目录,它像一张地图,把整本书的所有内容,按照一定的结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三是后记,它是作者对全书的总结,通过阅读后记,我们可以加深与作者在情感上的连接。
周国平先生将自己读书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个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个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冯友兰先生也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与方法总结为十二个字:“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作家毕淑敏认为:读书的感觉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有些像睡,读完名著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有些像搏斗,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我,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3.要有一个自我约定
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在读书的完成时间上有一个自我约定。比如,在制定了读书的时间表之后,我们再按照自己的生活工作习惯,对整本书的内容制定分次、分时段的阅读任务。
马克思说过:“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在现在社会里,时间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宝贵。会不会管理时间,是判别一个人是否成熟、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谈起读书,我们总是抱怨太忙而没有时间,但偏偏又能挤出时间去刷微博、看视频、发微信。所以,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愿意把时间用在轻松的互联网活动中而不愿意用在“费脑子”的阅读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想,这是因为:“读网”是一件轻松简单的事,我们可以一目十行,只需在脑子里过一遍,不一定要留下痕迹;而读书是一件深沉复杂的事,我们要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和感悟。
虽然我们都很忙,但也要挤出时间来阅读。我想,时间总是挤得出来的。鲁迅先生把时间比作海绵里的水,认为只要愿意挤,时间总会有的。所以,我们要注意,尽量减少耗在看电视、上网等方面的时间。
有人说过,读书是无处不可、无时不可的。于山中读书,可得其空灵;于海上读书,可得其辽阔;于花荫下读书,可得其馨香;于月夜里读书,可得其静谧。
汉代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当然,董遇所处的时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董遇的“三余读书法”和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我们应该保证在一段时期内集中注意力在一本书或一类书上,如此坚持下去,才能将每一天读的内容连贯起来,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立体。
4.要带着问题去阅读
主动阅读的核心,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经过思考和分析后,在书中找到相应的答案,这也是阅读一本书的价值所在。
林语堂说,读书不仅能够让我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从中看到解决各种各样人生问题的方向。
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明白自己要什么,愿意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只有这样,人生才会有一个很清晰的规划,不再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从而对明天的自己多一份期待。就算最后没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是看过沿途的风景,经历过美好的事情,人生也就不会有什么遗憾了。我想,这才是主动阅读的意义所在。
5.阅读后,做好读书笔记
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是可以使我们在阅读时保持清醒;
二是将思考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三是能理清全书的逻辑框架;四是将感想写下来,能帮助自己记住作者的思想。
如果说,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那么,读书笔记就是这种对话的证据。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在原书上做笔记时,书必须是自己购置的,不可在别人的书上或图书馆借来的书上留下痕迹。
日本读书笔记大师奥野宣之曾经说过,读书的基本目标是,读完每一本书后,都能有扎实的收获。想要取得这样的收获,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有技巧地做读书笔记,并坚持下去,直至养成一种长期的习惯。而这种日积月累的笔记和日记,最终会成为自己的专著。
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各种各样,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在原书上做笔记;
一类是用专门的笔记本记录读书心得。
真正的读书,是要把好书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我们可以将其写成简书或心得,发到云端,与有缘的人分享。
在原书上做读书笔记可分为六步:
(1)第一次标记。在通读时,因为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整本书的阅读,一般用下划线标出重要的部分。
(2)折角。将认为很值得再读的页面折起一个角,方便下一步的重点阅读。
(3)第二次标记。在分析阅读阶段,用波浪线标出非常重要的内容,并圈出重要的名词、关键词和关键句。
(4)再折角。在分析阅读过程中,认为某些被折页码的内容非常重要,也可以折起另一个页角,提醒自己要反复阅读。
(5)在书页的空白处,写出自己的问题、感想和评论。
(6)在书最前面的空白页上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并写出全书的整体架构,列出基本的大纲与前后章节的秩序。也可在书的最后空白页上写下个人的索引。
6.要有良好的阅读方法
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表明他能快速领悟书籍的主要内容;“不求甚解”表明他善于抓住书中的精髓。这说明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读书高手。拿到一本书后,我们首先要确定使用哪种阅读方法,或哪几种阅读方法。
在《五柳先生传》一书中曾提到,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在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并独立思考。实际上,他所追求的是“会意读书法”,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7.要设定规则,给自己鼓励和奖励
把读书的“未来反馈”“未来回报”,变成实实在在的、可及可感的即时性反馈和回报。要找一个爱读书的同事、同学或伴侣,互相鼓励、互相督促,这样才更有阅读的乐趣。
8.要事先评估自己的阅读能力
有什么样的能力就读什么样的书。读书不一定要读名著,有些名著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但丁的《神曲》,里面掺杂着大量基督教的知识,如果对《圣经》不了解,知识量不够,就会出现“不会阅读”或“阅读障碍”,很难坚持读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