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效能阅读》一书中,日本的原尻淳一将读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
1.读书的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想解决不爱读书的人如何提高读书兴趣的问题。对知识的好奇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但是,随着我们的长大,就慢慢地失去了它。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不喜欢读书,不是因为他们厌恶读书,而是因为他们没有遇到喜欢读的书。
法国当代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在其著作《宛如一部小说》中,提出了“读者权利十条”,包括不读、跳读、不读完、重读、随意选读的权利,以及朗读和默读的权利等。读者的这十条权利告诉我们,不要害怕读书,也不要害怕读书的苦。因为,这是我们通向世界的路。
其实,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其他事情,都要有原动力。当然,很多人可能没有这样的原动力,这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遇见那些真正能使我们觉悟的好书。不过,我们也不要失望,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好奇心。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好奇心去选择读什么书。
有人说,一个人没有好奇心,他就仅仅是活着,“虽生犹死”。其实,不必如此紧张,因为好奇心也是可以培养的。在美国文森特·赖安·拉吉罗《思考的艺术》这本书中,提到了有六种方法可以激发我们的潜力,帮助我们重拾那份好奇心和求知欲。
(1)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2)看到事情不完美的一面;
(3)记下自己和他人的不满,并分析原因;
(4)寻根溯源;
(5)对暗示保持敏感;
(6)在辩论中发现机遇。
其实,重拾好奇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一些问题,并且去寻根溯源。当然,多问几个“为什么”,本身就说明他(她)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有些书晦涩难懂,有些书很厚,有些书根本不能让我们产生兴趣,等等。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高效能阅读》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些解决的方法。
(1)读者有不读、不读完和跳读的权利;
(2)从薄一点的书开始阅读;
(3)像听故事一样听书。
我想,如果不感兴趣的书自己一本都不看,那么有些问题或事件我们永远也看不到;如果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书,我们的格局将会变得非常小。
有时候,我们对一些实际上有用的书籍没有兴趣,是对读书的目的存在误解之故。因为,我们常常把读书的目的定义为“读完”,而一旦以“读完”为目的,那我们就会对阅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籍产生恐惧感和内疚感。
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不外乎以下六种:
一是为了消遣而读书。有些人视读书为可有可无之事,闲暇时便翻开书本,“闲读”一通,既可打发时间,消遣混日子,又可在有意无意中长点知识。
二是为了寻求知识和技能而读书。学以致用,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想从书中获得确切实用的利益,或希望自己变得更好。
三是为了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而读书。
四是为了情感的需要,为了个人成长和精神享受而读书。在阅读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时,哪怕没有特别实用性的收获,我们的内心也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五是为了寻求一种生命和人生的意义,为了最高的、终极意义上的价值目标而读书。
六是为了弄清人该怎么样奋斗,该怎么样向上而读书。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及崔国辅的“辛台折杨柳,春日路旁情”,是消遣性读书的场景;
王绩的“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以及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功利性读书的境界;
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及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积累性读书的层次。
很多时候,我们读书是为了自我提升,而不是简单的消遣。正因为是为了成长而读书,我们就不可能很轻松地阅读。
《高效能阅读》这本书教给了我们两种读书方式:
(1)“刷牙式读书”(www.xing528.com)
阅读,其实是一件平凡到跟刷牙一样的事情。人们起床后习惯性的第一件事,肯定就是刷牙洗脸。同理,如果把阅读变得像刷牙一样,简单到一种习惯,那么,我们就不再畏惧,就能进入专注的状态,我们的大脑每天都可以接受新的知识。
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术》要求我们注意以下几点:最好在每天的同一时间阅读,并坚持早起阅读的习惯;提前一天选好所要阅读的书籍;流水式快速阅读;尽快把它读完并归档书籍。
印南敦史在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了享受阅读的过程,主张集中阅读一本书的时间不应该超过10天,这是一个原则。
其实,阅读就是一件既可以伟大到可以受用一辈子的事业,又可以平凡到像刷牙一样渗入到生活细节里的日常习惯。
(2)“举行仪式”或“仪式习惯”
这是一种“自我暗示的模式”,也是一种定义明确、具有高度计划性的行为。美国的吉姆·洛尔博士在《精力管理》一书中说:“毅力和自律将人们推向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而仪式习惯自动会把人们拉向某条轨道。”瞬间的专注需要不断地训练,至少需要21天。久而久之,习惯性的阅读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更加专注的状态。
在《高效能阅读》这本书中,作者建议我们要打造良好幽静的读书环境。也有人认为,当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
我们还可以打造一个“家庭图书馆”或“读书吧”,这是一种很好的营造读书氛围的方式。另外,我们可以按照主题或一定的“书脉”来摆放书籍。还有人为了能够读到书、亲近书,会把家安置在图书馆的附近,享受不得不读书的居住环境。
2.读书的中级阶段
喜爱书籍、热爱读书的人常常有这样的困扰,总是觉得书读得太慢,这辈子读的书太少了。其实,读书的快慢是因人而异、因书而异的。学术性和商业性书籍、社科类论文或随笔属于可以速读的类型,我们可以用三五分钟了解一本书,并以速读的方式进行阅读。
扫读—略读—精读的速读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大大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目录来了解书的架构和主题;通过阅读标题、概要、总结来了解书的主题阐述和布局,并决定自己阅读的侧重部分;通过阅读黑体字及关键词来了解书的主要内容,在需要重读、精读的部分做好记号(可以是便利贴、箭头记号纸等),便于反复阅读、思考,并做好笔记。
克里斯蒂安·格吕宁在《超级快速阅读》一书中,总结了学习流程的四个阶段:拓宽视野,快速阅读;视觉阅读,进阶训练;五感并用,超级记忆;把方法应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
日本的加古德次在《奇迹的超级速读法》一书中设计了一个30分钟的速读训练程序:
(1)用松弛呼吸法控制自己意识的训练(3分钟);
(2)用比平常呼吸更细长、更缓慢的节奏进行调息,或集中凝视一点的训练(3分钟);
(3)随着加快视点移动,增强眼肌对下丘脑的刺激,促使大脑反应灵活的训练(2分钟);
(4)移动一行视点的训练(2分钟);
(5)以10分钟阅读6万字(大约120页)为目标掀动书页,做好掌握全书大意的训练(10分钟);
(6)尽可能快速阅读、掌握其内容的训练(10分钟)。
真正会读书的人一定懂得速读和速读的相关技巧。《高效能阅读》一书阐述了速读的几个技巧。
(1)关键词的发掘和假说验证读书;
(2)通过目录读书或跳读来把握结构,预测内容;
(3)标题和黑体字读书法;
(4)有目的、有意识地“舍弃”一些目录章节。
原尻淳一说:“读书的关键是通过读书获得他人的经验教训,要经常在实践中亲自验证,然后将结果转化为自己的规则。通过实践,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尝试,有取舍地选出真正能用的东西,加以改变,使其适合自己。我认为,反复进行这个实验,掌握真正能用的教益,这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3.读书的高级阶段
这是一个从学生到学者,从学者到专家,从专家到作家的过程。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告诫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思考”。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形成“思考的主场”,就会出现一种“无家可归的状态”。
阅读可以分为“水平阅读”和“垂直阅读”两种。垂直阅读让我们建立自己的“思考的主场”,而水平阅读一些非专业领域的书,有时会意外地获得新的、有意义的视角。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培养一点非专业的兴趣和素养,让自己变得有趣起来。
有关读书的比例问题,有一个“721模式”,即70%的阅读内容来自自己本专业的书,20%的阅读内容来自专业相关的领域,10%的阅读内容来自未知领域的书。
另外,树立“为写而读”的理念十分重要。因为,我们有目的地读书,定向性收集信息,最终是为了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自己的教科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