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人,早已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两腿直立行走的动物。而现代人的定义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和渠道,便是大量地阅读。
知识就是力量,阅读是获取力量的根本途径。
知识在书(有字书+无字书)中,而阅读就是从这两本书中获取知识。
一个人知识的多少与阅读的多少直接相关。我想,一个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就是真正的读书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读书呢?林语堂先生告诫我们,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
在这个世界上,犹太人最信奉阅读的力量。孩子一生下来,父母亲便会把蜂蜜涂在书本上,让孩子舔一下,以此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取意为“读书有蜜”。
当然,还有许多国家也极度崇尚阅读的价值。英国人会给刚出生的婴儿送一个“阅读包”,包括几本儿童图书和阅读证。新加坡人的做法是,医院护士必须告诉产妇一个重要事项:“读书给婴儿听。”
以色列有图书馆1000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仅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就有100万人办有借书证。在人均拥有图书、出版社及读书量上,以色列居世界第一。以色列人年均读书64本,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
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之一。这个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占人口的25%以上,每年人均购书20本。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却拥有近2万所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而我国平均每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德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调查数据显示,有近33%的德国人认为自己读得“很多”(18本/年以上),25%的人藏书200~500本,14%的德国家庭甚至有自己的“小图书馆”。
冰岛人把书本看作是自己的心爱之物,并以喜欢读书而享有盛名。2011年12月,只有24万人口的冰岛,售书达到40万册,平均每人在这一个月里买了两本书,创造了世界纪录。
对日本读书情况的一次调查显示,日本人读书成风。一个月里读了十多本书的人有3%,读三本的为11%,读两本的占16%,有64%的人想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一些书。
在法国,许多人都有读书的好习惯。在人流较多的公交车候车亭或书报亭旁,大都有一两个报刊架,上面放满了最新的免费报刊,行人随手可取。有篇文章介绍说:“在地铁里、公园内、高速火车或飞机上,人们都可以看到法国人专心致志地读书、看报的身影。在咖啡馆或酒馆,有人以一杯咖啡或一瓶啤酒,就能‘煲’好几个小时的‘书粥’。读书成了大多数法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遗憾的是,中国人读书年均不足5本。有人还戏称,如今写书的人比读书的人还要多。为了不读书,我们总能找出千万种理由。我仔细一想,国人不爱读书除“工作忙,没时间读书”这个借口之外,还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三是“应试教育”使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四是现在的好书越来越少了,内容不吸引读者,而且书价太高;五是网络文化对现代书籍的冲击;六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充斥着整个社会;七是缺少良好的阅读环境。
我国每年出版四五十万种图书,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但不是第一出版强国。与此同时,出版的好书少和社会阅读量的低下,使得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库存大国”。在这些库存中,有大量是无法盘活的“废纸”。跟风出版、拼贴炮制,是其“不忍卒读”的重要原因。
那么,让我们再来看看读书给犹太人带来的丰厚回报吧。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全世界的富有者中,40%是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也是犹太人,其中有20%的化学奖、25%的物理学奖、27%的生理学或医学奖、41%的经济学奖、12%的文学奖,同时还拿到了30%以上的普利策奖、30%以上的奥斯卡奖。而犹太人在世界上的人口只占0.3%。(www.xing528.com)
我们平时在乘坐飞机时,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坐头等舱的人,几乎人手一本书,静心阅读;坐公务舱的人,大多带电脑办公,行色匆匆;而坐经济舱的人,一直在玩游戏、刷朋友圈、睡觉或看电视。
在国内,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叮嘱学生的一句话就是:“回去尽快把作业做好。”而家长督促孩子的一句话也是:“作业做好了吗?”从来没有人问:“今天看了什么书?”
另外,我们去公共场所转一圈,就会发现人们不是在玩手机,就是在打麻将、看电视,几乎没有一个人是在读书的。这是一种可悲的现象,也是一个很可怕的状态。
当下的年轻人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半径三米之内的事情;虽然人们在网络上与人无话不谈,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懂得面对面与别人敞开心扉;没有高尚的追求、学习能力低下但却丝毫不以为意;懒于思考,不会坚持,遇到困难就立即放弃;人云亦云,做什么事总愿意随大流,大力推崇佛系的生活方式。
遥想当年,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我想,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缺少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的人。
阅读既是文明的载体,也是一种享受、一种财富,让人终身受益。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承和光大历史文明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阅读书籍无疑是传承文明最好的途径。
所以说,阅读力,就其本身而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优势。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所以他得出结论,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无独有偶,日本“80后”的青年作家加藤嘉一用汉语也写了一本《中国的逻辑》。他在书中提到的中国人的读书情况令人深省。他说,中国的知识非常廉价,中国人根本不把读书当回事,一本书的价格还不如一杯星巴克的咖啡。中国的物价、房价都在涨,就是书价不涨。他认为,只要中国人不爱书,无论经济怎么发展都是可以小瞧的。
面对现状,面对事实,这种精神上的“病弱”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不可一味抱怨,即使在一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要保持自省和从容,我们依然要坚守信仰和神圣。因为,无论中国怎样,请一定要记住: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在转变了。2017年4月“全民阅读促进委员会”成立,201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施行,未来国民的阅读进阶路线图已经越来越清晰了。
阅读,就是要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我想,全民阅读,就是一次精神上的全民健身活动。
据说,世界读书日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这样的一个特殊日子,由于官方的大力宣传和介入,却让我们忽视了节日设立的本意:召唤、鼓励人类读书,享受阅读的乐趣和快感,去追寻“读书这么好的事”这个美丽的谜面所包含的谜底。
与其说是知识改变命运,还不如说是学习改变命运,阅读改变命运。
阅读是人生的基本功,是最浪漫的教养,是门槛最低的高贵。无论从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还是功利的成功学角度来说,读书都是一条最好的出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