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一种信仰,一种成果

阅读:一种信仰,一种成果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这样说,读书和写作成了我的一种生活习惯,也是我的一种生活态度。而要提高对信息的吸收和理解能力,读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当下,读书这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也逐渐地变成了一种奢侈品。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成功者,一定都是读书的行家。读书是一种品质、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家风。所以说,读书是一种受人尊敬的高尚行为,而最好的家风,一定有读书的传统和氛围。

阅读:一种信仰,一种成果

我是一个读书人,也是一个写书人。

年过半百,我已不像以前那样激情四射、活力满满了。现在的我,动作慢下来了,心境静下来了,性格也比以前温和了许多。但是,有一点没有改变,那就是我每年都会列出一个阅读书目,完成我的读书任务。粗粗算了一下,我精读过的书估计有上千册了,也出版了五十多本专业和人文著作。

可以这样说,读书和写作成了我的一种生活习惯,也是我的一种生活态度

读书不是目的,我只是有目的地去读书。

大部分时间,我所读的书都是一个系列,不管是专业还是文学,目的是完成自己特定的写作计划。只有小部分时间,我会看一些杂书和消遣书。此时,我想应该是我相对放松的时间段。

我读书有两个习惯:一是喜欢把做过笔记的页面撕下来保存(当然是自己购置的书籍);二是常常利用零碎时间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一点感想。久而久之,厚积薄发,一两年下来,一本书稿就基本完成了。

我是一个医者,也是一位文人。

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虽然很苦很累,但我也乐在其中。我一直坚持在医者与文人之间游走,是因为我坚信医文相通的道理。

我一直认为,医学是以技术去救死扶伤,为“生”为存;而文学则是用纸笔去呕心沥血,写真、写善、写美。

读书可供消遣,可供装饰,也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和才干。有人认为: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在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之上。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便捷。我们每天可以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一个人能接收多少信息,第一取决于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第二取决于对信息的吸收和理解能力。而要提高对信息的吸收和理解能力,读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但是,数千年来,中国普通大众的阅读力是比较低下的,全民阅读的历史也非常短暂。当下,读书这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也逐渐地变成了一种奢侈品

很多人认为,读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也是一件蛮风雅的事。因为,我们都是从小“读”到大的,“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寒窗苦读十二载,金榜题名一朝时”。

其实,读书是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这件事情既不简单,也不复杂。说其简单,是因为只要读一读、看一看就行了;而说其复杂,是因为要理解、要吸收,是因为要带着自己的思想,去读懂每一本静默的书。

我认为,阅读是一门很深很大的学问。但是,许多人都未曾意识到这一点。这也是大多数读书人最终只不过是翻翻书、看看书、念念书,未能够从阅读中获取更多滋养的原因。

我认为,看书和读书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一种是把眼睛给了书,另一种则是把身心给了书。

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我想,只要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很热爱,就会很着迷。

但是,我们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同样是读书,有的人可以蟾宫折桂、一举成名,而有的人只能是名落孙山、榜上无名呢?二是为什么同样是读书,有的人越读越聪明,从书中读出了“黄金屋”和“颜如玉”,而有的人却越读越傻,从书中读出的只是一本糊涂账呢?

我想,读书的效果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学习方法,而读书的价值则取决于个人的追求。

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成功者,一定都是读书的行家。

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能成功,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很大关系。读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样读。

读书方法正确,效果就好,收获就大;读书方法错误,效果就差,收获就小。

“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活到老,我们便要学到老。所以,我们要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读书。(www.xing528.com)

我想,对于个人来说,读什么书,就做什么人,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其精神境界完全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和文化素养。

颜真卿有一首《劝学》,是这样说的: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清代文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春读经,夏读史,秋读诸子,冬读集。”

民国时期,湖北有个儒医熊伯伊,博学多才,酷爱读书。他为自己题了个座右铭,叫《四季读书歌》。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不负春光,读书正好。“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学也在于春。春天有杏花春雨,别具一番风情。此时,大地苏醒,春景醉人,花香书香,正是勤学苦读的好时机。

“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田野勤耕桑麻秀,灯下苦读声琅琅。荷花池畔风光好,芭蕉树下气候凉。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农忙不忘读书,耕读家风永传。树下池旁皆文章,田间地头飘书香。夏日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既令人神往,也可以清心静气。

“秋读书,玉露凉,钻科研,学文章。晨钟暮鼓催人急,燕去雁来促我忙。菊灿疏篱情寂寞,枫红曲岸事彷徨。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无成空自伤。”秋天读书,有满地黄花相伴,使人顿生无尽遐想。宋代诗人陆游在《读书》一诗中说:“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古人都有伤春悲秋的传统,唐代田园诗人孟浩然就有“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的诗句,使深秋中的人们,没有最想家,只有更想家。

“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挂角负薪称李密,囊萤映雪有孙康。围炉向火好勤读,踏雪寻梅莫乱逛。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扬。”冬日读书,有傲霜腊梅为友,叫人神清气爽。“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仿佛看到,北宋诗人王安石眼中的梅花,在冬日那一隅独自傲然开放。

读书是一种品质、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家风。

所以说,读书是一种受人尊敬的高尚行为,而最好的家风,一定有读书的传统和氛围。

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再苦再累再难也要送孩子读书,这是中国家庭最崇高的宣言。我想,书架和书房,也应该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不动产

钱镠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国君主,和天堂齐名的“苏杭”的奠基人。但最值得称道的是钱氏的家风,那就是“宣明礼教,读书第一”这八个字。

钱镠出身贫寒,自小读书不多。建立王业后,他深感读书的重要,常常手不离卷、勤学不辍。他自觉读书让自己获益良多,便要求子孙们也多读书、勤读书。“子孙虽愚,诗书须读。”读书第一,就是再苦再难、再幸福再富足,都要坚持读书。

“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未来。

我想,生命是一条长河,书本是一艘小船,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灵魂的摆渡人。

苏联作家布罗茨基曾经说过:“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要牢记这句名言,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让读书点燃生命,让书香浸润人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让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阅读就是一种信仰,我坚信这一点。

我愿意双手捧一本爱书,优雅地老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