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导言】
中国的智慧在于全息地把握与整合,这方面的理论在中国兵家、法家中非常丰富。历史上很多智者也是战略家、军事家、哲学家,这样的人物以王阳明为代表,他们深得中国管理智慧的谋略之道。儒家思想旨在经世致用,法家思想旨在造势,道家思想充满辩证思维,兵家思想富含谋略。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智者能够融和儒家、法家、道家、兵家为一身,充分运用中国管理智慧,在历史上建下卓著的丰功伟绩。这是一种基于类似于当代所谓全息的理论,在更多获得信息的条件下处理各种问题,规划更好的未来路径。
【开篇案例】
减灶与增灶的谋略(www.xing528.com)
魏国庞涓带兵进攻韩国,齐国田忌带兵救援韩国。田忌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庞涓闻讯,立刻撤离韩国往回赶。这时齐国军队已经越过边境向西进发。孙膑对田忌说:“魏国军队出自三晋地区,骠悍勇敢,向来轻视齐军。齐国军队被称为胆小鬼,善于指挥战争的人,要因势利导。兵法说相离百里之远争利,上将军受挫;相距五十里争利,军队会有一半到达。让齐国军队进入魏园后,建十万炉灶。第二天减为五万炉灶。第三天减少三万炉灶。”庞涓还军三天,考察齐军宿营的炉灶,非常高兴地说:“我知道齐军胆怯了,进入我国三天,士兵逃亡的已经超过一半人。”便放弃了步兵,只率轻骑精锐部队,兼程追击。孙膑预测庞涓部队走到晚上该到达马陵。马陵这个地方道路狭窄。两傍山路险阻,可以部署伏兵。于是便把大树砍下一块白楂,书写“庞涓死此树下”几个大字。于是让齐军中箭法好的士兵,准备了上万支弓箭,埋伏在窄道山两侧,约定天黑看见火光一齐射箭。庞涓果然夜间到达砍的那棵大树下,看白色树楂上有字,就让人点火照亮。还未来得及看完,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在一片混乱中大败,庞涓则自杀,死于树下。
羌人进犯武都,调任虞诩为武都太守。有几千名羌人,把虞诩阻拦在陈仓、崤谷。虞军停车不行,佯言上书请求援军到达再进发。羌人听到后,便分头抢掠附近各县。虞趁羌人兵散开,日以继夜进军一百多里。命令军士各作两个灶坑,加一倍。羌人不敢逼近。有人问:“孙膑减灶,而你增灶;兵法规定每天行军不超过三十里,现在竟走了二百里,这是什么道理?”虞诩说:“敌人多,我们少。走慢了就容易让敌人赶上来。快速行军,敌人追不上不知道虚实。敌人看我们的炉灶日增,一定认为郡里军队来接我们,军队多,走得快,必定害怕不敢追击。孙膑减灶是为了向敌人显示军队软弱,我现在是显示强大,这是不同形势的需要。”虞军到郡以后,士兵不满三千,而羌人有一万多人。羌人围攻赤亭几十天,虞诩命令军队,准备强弩,但不要发射。而暗暗发射小弩。羌人以为箭力软弱,达不到目标,使集中军队加紧进攻。虞诩便命令20只强弩集中射一个人,每发必中。羌人震惊而退却。虞诩乘机出城奋击,杀伤很多敌人。第二天又把部队全部排列出来,命令战士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每出入一次换一次衣服,回转几次。羌人不知道军队的人数,更加恐慌震动。虞诩估计敌人该退却了,便暗暗派出500多人,在浅水里埋伏,等羌人撤退经过时,突击敌人。羌人果然大举溃逃,伏兵趁势追杀,羌人大败。
孙膑减灶与虞诩增灶都是适应战争环境变化的谋略,行兵打战就要像流水一样,依据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用兵的战略战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墨守兵法的成规是不行的。商场如战场,企业在商场的竞争与行兵打仗颇有类似之处,现实中成功公司的价值很有可能会凝固为一成不变的教条或规则,被认为这是不可以改变的。于是,公司又落入行为惯性的怪圈之中。中国管理智慧要实现求优势于现实,而现实又是多变的、复杂的,中国管理智慧的谋略之道就是在变动不居的现实中寻求成功的门道。这就像“减灶与增灶”的谋略一样,在不同情境采取不同的谋略,按照事物更深层的本质规则谋划发展出路,才能取得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