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三姐告状》(又名《枪毙高占英》) ,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20世纪20年代根据滦县真人真事创编的经典现代题材的剧目,历经近百年,魅力不减,久演不衰,至今仍受广大观众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就是在1956年,经新凤霞大使提议,中国评剧院开始对《杨三姐告状》进行整理重排,由新凤霞饰演杨三姐、赵丽蓉饰演杨母、季月亭饰演帮审牛成、赵连喜饰演高拐子、喜彩春饰演费氏。为了塑造好杨三姐这一艺术形象,新凤霞亲自前往滦县访问杨三姐。几经挫折,见到了杨氏兄妹,还见到了当年滦县的警长等人。现实中的杨三姐与新凤霞想象中的差距很大,那个当年不畏权势、敢于斗争、为姐姐申冤告状的杨三姐已然变得甘苦瘦小、精神萎靡、十分憔悴。谈及当年告状的情形,兄妹两人都闪烁其词,不愿多谈。据说当年杨三姐胜诉的消息传出,轰动整个滦县,然而受当时“穷死不做贼,冤死不告状”传统观念的影响,杨氏宗族认为杨三娥作为闺阁幼女,走街串巷,打官司告状,不守妇道,加之“卖身告状”等谣言四起,原本订下的亲事遭退,杨三姐曾选择过悬梁自尽,被母亲救下,直到23岁才嫁给了当地的富户薛庆和。新凤霞在回忆录里写道:“访问杨三姐,虽然出乎意料地没有得到什么,但是我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杨三姐这样一个勇敢、坚强、弱小的女子,在一场生死搏斗中,冲破了旧社会的黑暗势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仍没有逃脱那个黑暗的时代给她布下的陷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富农成分出身,杨三姐境况一直不佳,更不愿对外提及当年告状的情形了。通过对杨兄妹的采访,新凤霞对杨三姐这个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0世纪50年代中国评剧院对《杨三姐告状》的这次整理改编采取了比较慎重的态度,在内部交流时,主要考虑到尽可能地把前辈评剧艺人的传统表演技巧传承下来,所以完全按照当年的原样演出,改动的主要是剧本结构,在导演和演员们的充分研究下,使得原本结构松散的连台本戏变得矛盾更集中、冲突更尖锐、线索更明晰、演员表演更规范了。比如“高三报信”这场戏就经过了新凤霞和赵丽蓉的重新设计,从而较之原剧本就更富有表现力了。原来的演出是这样的:杨三姐和母亲念定场诗上场,然后坐在炕上做针线活儿。杨母思念亲人,三姐安慰母亲,继而是高三儿送信,言说杨二姐病重,然后母女探病,基本没有什么动作。经过新凤霞和赵丽蓉的加工设计之后,这场戏马上就脱胎换骨了。高三报信儿之后,杨三姐侧耳一听,然后做出吃惊的表情,进而把椅子搬得近一些,以示关切。当听到母亲要去看二姐时,杨三姐马上欠身离座,抢着跑到高三儿近前急忙追问:“怎么《我二姐病重》”然后又自言自语地念叨:“昨天还来了,说是孩子得病了,二姐夫打了她……大嫂子……五嫂子……这是怎么回事?”做出满怀疑惑和不解的神情。杨母说:“我得去看看呀!”杨三姐紧跟在母亲背后,准备要跟母亲一块去,然后,抢先几步打开箱子,拿起褂子翻身就穿,由于心急,却把扣子扣错了,这几个动作全靠虚拟表演,而且做得心慌手乱,但手脚麻利。杨母则边走边念叨:“啊!我为什么心惊肉跳的?不是好兆吧?我二丫头得了病了……”杨三姐在门外催促着说:“快走吧!”杨母亲这发现了她:“三丫头哇,你忙啥?不叫你去!”“我就去!”母亲抓她,她一扭头甩过了辫子,转身要走,杨母抓住三姐向后一拉:“三丫头,你忙啥呀?“我怎么不去呀!”然后翻身出门,蹁腿上车,杨母也由高三儿搀扶着上了车,然后高三儿挥动鞭子:“驾!!唔……”赶着车下场了。整场戏节奏严谨,冲突集中,母女的手忙脚乱,集中地表现了对亲人的担忧和牵挂,紧张中又不失诙谐。(www.xing528.com)
但是对于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诸如“城隍庙托梦”等情节还是保留了,这也是本次改编整理的局限性所在。这段戏主要表现杨三姐去城隍庙降香,杨二姐托梦,诉说自己被害经过。城隍庙里的城隍老爷和两个小鬼都是演员扮演的,城隍爷坐在中间,小鬼单腿站在两边椅子上,就和城隍庙里的泥塑一模一样。杨三姐一上场唱着低腔慢步走圆场:“三姐凄凉出店房,城隍庙里去降香,大街小巷无人来往,隍庙里去降香。大街小巷无人来往,铺户上锁把贼防……一阵阵阴风吹入人的身,看见了许多受刑的恶鬼魂,我心想找到屈死的二姐。”舞台上打着蓝色的灯光,阴风凄惨显出恐怖的气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