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霞是继李金顺之后又一位颇有成就的评剧女艺术家,她在继承李金顺大口落子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高亢宽广、铿锵淳朴的演唱艺术,世称刘派。
刘翠霞于1911年出生于河北省武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她自幼随母亲沙氏流落到天津乞讨为生,后被卖到大连,跟随民间撂地说书的艺人何丑子学唱梨花大鼓(辽宁大鼓) ,继而跟随师父闯荡江湖,卖艺为生。11岁左右被姐夫赎回天津,进入李金顺开办的金花玉班,跟开蒙老师张柏龄、罗万盛等学戏,14岁又拜评剧艺人赵月楼为师,攻旦行。起初,刘翠霞在戏班为主演李金顺、花莲舫等配演丫鬟、彩女等角色,其间,聪颖好学的刘翠霞在演出过程中偷偷地学会了李金顺、花莲舫很多戏。 16岁时,刘翠霞就开始主演正旦,1930年左右,随着李金顺、花莲舫两大主演先后离开金花玉班,20岁刘翠霞开始独挑该班主演,并且改戏班为山霞社。
评剧刘派创始人:刘翠霞
山霞社阵容强大,一时人才济济,刘翠霞的叔叔李华山担任后台管事,再加上她的丈夫鱼行商人陈静波大力支持,因而演遍天津大小剧场,备受欢迎。1933年,山霞社应邀去北京演出,之后又到大连、奉天、济南等地跑码头。长期的艺术实践,刘翠霞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唱艺术。她有一副天生的金嗓子,调门激昂高亢,音域宽广,能高达两个八度,素以定调高( A调,b B调)、起腔高、行腔音区高和泼辣奔放的演唱风格著称,是有名的评剧女高音。再加上她中气十足、善用喷口、吐字清晰真切,又充分吸收融合了李金顺大口落子的演唱方法,从而形成了挺拔刚健,刚柔相济的演唱风格。为了增强唱腔的音韵美,刘翠霞善于用喉腔共鸣,沟通头腔和胸腔共鸣,来润饰唱腔,别有韵味,她熟谙偷气、换气技巧,如羚羊挂角,不露痕迹,颇见功力。她在旋律上学习借鉴革新天津卫派河北梆子二六板,使之为评剧所利用,到了刘翠霞,评剧慢板唱腔在句型上已然规范化,上、下句起唱形式基本固定。刘翠霞擅唱垛板,“搭调”和“联弹”对唱,气力充沛,吐字清晰,且在句尾常加语助词,又用颤音,极有感染力,开创了影响至今的评剧刘派艺术。(www.xing528.com)
但凡开宗立派的艺术大师,必定也是革新家。穿州过府,走南闯北的巡回演出,刘翠霞逐渐意识到评剧必须要革新,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于是她开始致力于改革旧戏,创编了诸如《金鱼仙子》《三女性》《庚娘传》《空谷兰》《啼笑姻缘》等新戏。考虑到评剧缺少武戏,她就邀请了京剧、河北梆子武生演员加盟山霞社,编演评剧武戏。此外她还广泛向文明戏、民间曲艺学习,革新舞台机关布景,极大地促进了评剧艺术的发展。
刘翠霞常演的评剧传统剧目有《雪玉冰霜》《劝爱宝》《打狗劝夫》《花魁》《珍珠衫》《桃花庵》等,另外还从京剧移植了《昭君出塞》《六月雪》《赵五娘》《珍珠塔》等剧目。刘翠霞既演传统戏,又演时装新戏;既演文戏,又演武戏,形式多样,颇受欢迎。1936年,李金顺、芙蓉花联名推举她为“评戏皇后”,1937年后,白玉霜自上海戴着“评戏皇后”的桂冠来津,刘翠霞又把头衔改成“评剧女皇”了。“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刘翠霞与白玉霜及‘时代艺人’喜彩莲在天津三足鼎立,争辉斗妍。”无奈,天妒英才,爱戏如命的刘翠霞为了心爱的评剧艺术,为了山霞社上上下下的艺人们,她扶危济困、慷慨解囊、耗尽心血,最终积劳成疾,于1941年5月20日离世,年仅30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