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金顺:奉天落子时期的评剧翘楚

李金顺:奉天落子时期的评剧翘楚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评剧进入了奉天落子时期,男旦逐渐衰落,女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备受关注与欢迎,此时评剧女伶的杰出代表当推李金顺。由于她天赋极高,尤其有一条清脆的好嗓子,孙凤鸣花了一百块大洋为李金顺赎了身,开始在孙家班正式学评戏。唱红了的李金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不断进行革新。李金顺这种先意后腔的指导思想,是戏曲演员最应留意做到的。

李金顺:奉天落子时期的评剧翘楚

随着评剧进入了奉天落子时期,男旦逐渐衰落,女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备受关注与欢迎,此时评剧女伶的杰出代表当推李金顺。

李金顺于1902年生于天津王庆坨,她的父亲叫李文发,绰号“瞎大爷”,原本是昆曲班的笛子手,随着昆腔的没落,他也潦倒在家。李金顺自幼随母亲到天津城里谋生,14岁时卖身学艺,跟随河北梆子演员元元红学唱梆子,随后又随葛春兆学习京韵大鼓。学艺的同时就去闯荡江湖,去酒肆茶馆、市井街巷卖艺糊口。李金顺16岁改习评剧,跟随孙家班的孙凤鸣学唱落子。由于她天赋极高,尤其有一条清脆的好嗓子,孙凤鸣花了一百块大洋为李金顺赎了身,开始在孙家班正式学评戏。当时孙凤鸣与小生倪俊声一起教她,并且还陪她演戏,勤奋刻苦的李金顺很快由唱小段转到了唱小戏,由唱小戏又转到唱连本大戏,时间不久,就唱红了天津、营口、长春、哈尔滨等各大城市。

评剧李派创始人——李金顺

就外貌扮相而言,李金顺并不出众,相反很是平平。她中等身材,小眼睛,黑皮肤,还稍微有点罗锅腰,然而这并不能制约她成为一代宗师。由于她早年学唱过河北梆子和京韵大鼓,又加上她天生的一副好嗓子,于是她将这些特色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了独具风味的大口落子,备受欢迎。说起李金顺革新唱腔,不得不提她早年演戏的一次“风波”。据说1920年她首次来哈尔滨演唱《王少安赶船》时,由于她的评剧唱腔里夹杂着较浓的京韵大鼓的味儿,致使观众不满,认为她“唱的不是落子,倒象大鼓,更不如金菊花”,甚至有人将椅垫子向台上砸去,戏唱“黑”了的李金顺并没有被挫折吓倒,而是深刻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广访名师,多处求教,尤其系统地向小生演员倪俊声学习,终于形成了吐字清晰,纯朴又充满感情的大口落子演唱风格,一下子就“征服了广大观众,名蜚东三省,红遍关内外”。

李金顺深刻地领悟了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那就是艺无止境,精益求精。唱红了的李金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不断进行革新。她改变了原来纤细高窄的嗓音和善于添弯弯腔的唱法,改用胸腔共鸣,特别注意运用丹田气功,这样一来,发音变得洪亮宽厚又不失甜润悦耳,抒情动听,逐渐成长为奉天落子时期独树一帜的著名演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评剧李派唱腔,对此评剧史家胡沙先生曾归纳出了李派的如下特点:第一,她善用清音起唱。具体而言,就是先让乐队演奏热闹的过门,根据人物感情的需要来决定过门时间的长短。她在开唱前,要求音乐渐轻或完全停止,静场一两秒钟,等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才开唱,这样一来,就可以将所有的唱词一字不漏地清晰准确地送入每一观众的耳朵里。有时候随着唱词感情的需要,乐队猛然奏起,还能够造成强烈对比的音乐效果。第二,先轻后重。也就是在过门停止、静场停顿之后,她轻轻地吐字,比如《花为媒》中“张五可坐绣楼……”一句,将“张五可”三个字唱得很轻,中间拐个腔,然后再落音,显得轻重有序,层次分明。第三,不受板式的拘束。李金顺根据剧中人物感情的需要,常把板眼的节奏间断,把声音拖长,婉转变化,然后再巧妙地回到板上。她还常把几种板式混合使用,慢板中掺和快板、散板,主要为把感情表达真切、深入。第四,地方色彩的处理。以前的落子全用唐山土语,她在唱念中基本上用的是京韵白,但在感情矛盾变化时,她却巧妙掺入了唐山的土腔土调。这样,既保持了落子艺术的地方色彩,也突出了人物的乡土气息。第五,停顿的运用。她在演唱中有时突然停顿一拍或二拍,然后再慢慢地传出富有感情的声音。这是为了突出唱词的重点之处。第六,她讲究声音的控制。她的发声变化很多,随着人物感情的需要,她的嗓音时收、时放、时高、时低,变化无穷。第七,她的演唱情绪连贯,一气呵成。当表现人物感情受到震惊或人物情感矛盾尖锐时,她往往把唱段中的小过门去掉,而在上句倒数第二个字或别的地方偷一口气,再接唱第二句。这样头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二句的开头,就用的是一口气。这种特殊的唱法,给观众造成在一个唱段中好似没有换气、紧张连贯的印象,音乐效果十分强烈。第八,她的演唱还有先出字后出音,唱中夹白的特点。似乎半说半唱,喜彩春姐妹继承了她的特点。李金顺的唱,字正腔圆,决不因腔害字,有时还自然地夹着朗诵似的韵白,目的是把唱词的每个字都清晰地送到观众的耳中。李金顺这种先意后腔的指导思想,是戏曲演员最应留意做到的。最后,要特别指出的是,李金顺每出戏的唱腔,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经久磨炼的成果,绝不是仅凭天才的歌喉所能做到的。据说,她使用过的剧本上,用红笔划满了各种记号,做到心中有数,到了台上才使自己的歌唱按预先的设计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由于李金顺在分析唱词和揣摩人物感情上下了精细的工夫,所以,李派唱腔最宝贵的成就,是创造和运用各种艺术技巧,恰如其分地来传达角色之情。当然,这还要密切地配合着表演。(www.xing528.com)

李金顺嗓音高低兼优、刚柔相济。20世纪10年代末她首将F调提高为A调,音域能超两个八度。她的演唱在冀东语音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天津语音,并保留了某些说唱艺术特色。念白多采用半白半韵的方法。由于受津门曲艺的影响,其(慢板)起唱,一改早期头眼起唱、板上落腔的格式,变为顶板、头眼、中眼、末眼和闪板等多种起唱方式兼而有之。节奏变化也较为多样,如顶闪结合、赶板夺字以及唱中夹垛等,均有较多运用。又由于唱中衬词、衬字的大量运用,造成了句型结构的紧缩的扩展,从而使句幅产生不同的变化。在旋律上,她大胆地学习了卫派河北梆子“二六板”音调的皮黄腔。总之,李金顺的唱腔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大鼓等说唱艺术的韵味,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腔美韵浓、节奏多变,刚劲委婉、说唱结合的艺术风格,而这显然与他幼年时候学唱京韵大鼓是不无关联的。

李金顺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她对评剧音乐伴奏的大胆改新方面。她认为从月明珠以来,评剧伴奏的乐器板胡、笛子和几件打击乐太显单薄,音乐气氛不够强烈,于是增加了笙、管、箫、琵琶、三弦二胡和四弦等乐器,从而烘托出强烈的音乐气氛,从而有助于演员对角色感情的抒发,增强了评剧艺术的表现力。

李金顺戏路宽广,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演出了《珍珠衫》《杜十娘》《桃花庵》《移花接木》《循环报》《王少安赶船》《书襄记》《芙蓉花下死》《不自由的婚姻》《夜审周子琴》等多出评剧经典剧目,塑造了诸如追求自由爱情、不惜以死捍卫人格尊严的杜十娘,天真活泼纯洁善良的张翠娥,风流放荡、谋杀亲夫的黄爱玉,美丽多情、偷情失节的少妇王三巧等众多性格迥异而有形象鲜明的艺术形象。她的李派女腔艺术,“哺育了白玉霜、刘翠霞、喜彩春、喜彩莲等著名演员的成长,并为她们艺术上的创造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李金顺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评剧表演艺术家,而且还具有高度的爱国热情。1928年,全国人民反日情绪高涨,李金顺演出了爱国反日的评剧时装戏《爱国娇》,引起社会上极大的反响。据说,李金顺为了演好《爱国娇》中的留学生,自己首先剪掉头发,并冲破重重阻力,又动员戏班里的女演员都剪了发。著名戏曲家洪深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高度赞扬了《爱国娇》“富于正义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宝刀不老的李金顺虽然早已离开了评剧舞台,但她欣然接受天津市文化局的邀请,继续培养青年评剧演员,1953年,因心脏病复发辞世,享年56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