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芙蓉花带来的奉天落子和北京评剧名角荟萃

芙蓉花带来的奉天落子和北京评剧名角荟萃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的民间莲花落艺人为了糊口谋生,走街串巷、撂地儿卖艺,北京当局认为有碍观瞻,影响市容,于是于1923年在先农坛外围坛墙旧址搭建了两个席棚剧场。真正打开北京局面,赢得京城百姓认可的是芙蓉花带来的奉天落子。奉天落子的代表人物:芙蓉花评剧在北京产生轰动效应是以评剧名伶白玉霜进军北京为标志的。随后,刘翠霞、李金顺、喜彩莲也先后亮相京城,一时间北京城内可谓评剧名角荟萃,形成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繁荣场面。

芙蓉花带来的奉天落子和北京评剧名角荟萃

冀东与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因此评剧传播到北京是理所当然和顺理成章的。首先进入北京地区演出的是西路评剧,当时称作西路落子,也称为西路蹦蹦。早在清末,大约也就是光绪十九年(1893) ,部分莲花落艺人来到北京城及周边的房山、顺义平谷、通州、大兴、门头沟等地进行卖艺演出,乐不够、金叶子、韩九龄、王方、马喜顺、李方、马三等曾在什刹海荷花市场搭席棚演出。胡沙先生在他的《评剧简史》一书中说:“这是第一批农民艺术家带着自己粗犷的蹦蹦艺术,闯进了紫禁城……使京都人民耳目一新。从此西路评剧就在北京扎下了根。”可见,当时的莲花落艺人只能在什刹海荷花市场以及白塔寺、隆福寺、东安市场等地撂地儿或搭棚(也称跑棚)演出,他们当时尚难登大雅之堂。

继乐不够、金叶子等人之后,天津宝坻、蓟县、武清等地的莲花落演员如挑帘红、柳叶红、露水珠、小元宝、白莲藕等一批又一批的演员也联合到一起,来到天子脚下,北京城里卖艺演出,同时在北京郊区的大兴、顺义、平谷、门头沟等地纷纷成立戏班,莲花落逐步在北京城站住了脚跟,时谓之“北京蹦蹦”。

“北京蹦蹦”获得自己演出的固定场所实际是被当局被迫的结果。当时的民间莲花落艺人为了糊口谋生,走街串巷、撂地儿卖艺,北京当局认为有碍观瞻,影响市容,于是于1923年在先农坛外围坛墙旧址搭建了两个席棚剧场。一个是三合义茶园,坐北朝南;另一个是振兴茶园,坐东朝西。这两个席棚剧场不仅使莲花落艺人的生存有了保障,而且对莲花落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时隔不久,北京当局又以“有伤风化”之罪名将莲花落艺人们驱逐,无奈之下,艺人们只好到鼓楼搭建的席棚中演出,但依旧常常遭到当局的干扰和轰赶。如此反复,莲花落戏班为了糊口和生存,就在城里城外周旋,席棚不让搭,就撂地儿演出,最终,莲花落诸多班社终于在天桥一带站稳了脚跟,“陆续有了慧宾、荣华、小桃园、红楼、三合、三和义、振生、小小戏园、德胜轩、三友轩、万盛轩等专演‘落子’(蹦儿戏)的场所”。与此同时,在天桥之外的齐化门来福茶园以及宣武门、东安市场、什刹海荷花市场、月坛、护国寺、隆福寺、土地庙、鼓楼等,都先后设置席棚演出莲花落。莲花落在北京的演出也培养出了一批北京莲花落艺人,如黑妞、小兰舫、瞎兰英、张桂珍、大桂芳、大翠仙等。

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西路评剧逐渐式微,而源于冀东一带的东路评剧则日益名声大噪,终于在1928年由李岐鸿带领天津的敬顺戏社率先闯入了北京,首演于三庆戏院。后来他们又在大栅栏西口小茶园演出。主演有张月婷、李宝珠、李宝翠、李宝玉等,演出剧目主要有《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嗙》《三节烈》《桃花庵》等。此次演出,东路莲花落尚未得到北京观众的认可,由于上座不好,不久便离开了北京,又回到了天津卫。真正打开北京局面,赢得京城百姓认可的是芙蓉花带来的奉天落子。1929年,芙蓉花率领复盛戏社花云舫、花小仙、李小霞、十三妹等主演进关,到北平、天津等地演出,这次演出,不仅阵容强大,而且他们把民间的真枪真刀、梢子棍、七节鞭等兵器搬上舞台。最终,复盛戏社以其唱作俱佳的演出和别开生面的武打,征服了北京的观众。“芙蓉花原宗金菊花,唱大口落子,具有男旦的传统演唱风格。为适应北京观众,在演唱中逐渐改掉了滦州韵,而且以京韵为行腔基础,开始由大口落子向小口落子的转化。”

奉天落子的代表人物:芙蓉花

评剧在北京产生轰动效应是以评剧名伶白玉霜进军北京为标志的。 1929年,白玉霜率领华北剧社在天以及市内的哈尔飞、广德楼等戏园演出了《珍珠衫》《桃花庵》《花魁从良》《马寡妇开店》《双蝴蝶》《秦香莲》《拿苍蝇》等经典剧目,赢得北京各界广泛赞誉,产生了轰动效应:

古都是国剧京戏的老家,落子闹得再欢,也难登大雅之堂。多少落子戏班只能在城外天桥一隅唱戏,进不得珠市口。落子是强有力的,它竟然一步步吞食着古老的京城,渐渐地有些红角在珠市口的“华北”“民主”唱戏了,甚至到大栅栏里的“庆乐”“三庆”,鲜鱼口内的“华乐园”,也有落子的踪迹。只是越过前门城墙圈入城唱落子,谈何容易!

白玉霜居然唱进内城,就在这怪名字的园子里立足,而且居然“爆棚”。

足见白玉霜进京演出的风光程度。随后,刘翠霞、李金顺、喜彩莲也先后亮相京城,一时间北京城内可谓评剧名角荟萃,形成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繁荣场面。尤其是喜采莲率领元顺剧社进入京城后,再次掀起了北京的评剧热。喜采莲元顺剧社所演的剧目主要有《点秋香》《卓文君》《凤还巢》《斩经堂》《十三妹》等,这些剧目多由京剧改编,喜采莲“以评剧通俗易懂、唱腔舒展优美的特点搬演京剧剧目,使观众感到新鲜而亲切”。

谈到评剧在北京的传播这一话题,就不得不谈以驱逐评剧“淫伶”白玉霜为代表的、20世纪30年代北平当局的禁戏运动。1932年11月1日,北平当局正式成立北平市戏曲审查委员会,这是一个专门针对戏曲、曲艺演出的审查机构,其职责实际可延伸到整个娱乐文化演出市场。从客观方面而言,这个机构的成立固然有其合理之处。因为当时以戏曲为代表的娱乐演出的确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不乏一些低俗色情的成分。但另一方面,也不无对评剧等民间艺术的鄙夷和偏见。据查相关文献,当时遭禁的剧目有《赛金花》《爱欤仇欤》《桃花庵》《绣鞋记》《夜审周紫琴》《拿苍蝇》《女萝村》和《马寡妇开店》等,其中评剧占大多数。1935年2月15日,戏曲审查委员会办事员陈保和递交了一份报告,其中多处言语涉及到了评剧演出“奉天评戏表演及唱词诸多涉及猥亵”,“坤角白玉霜,表情最为猥亵不堪”,特别指出《枪毙驼龙》是一出“奸盗邪淫,四者俱全,应绝对禁演”的剧目。如前文所言,在这次禁戏运动中,评剧名伶白玉霜因演《拿苍蝇》而被驱逐出京是备受关注的。(www.xing528.com)

白玉霜因主演《拿苍蝇》所具干结(影印件)

《拿苍蝇》讲的是一只苍蝇化作美女迷惑了一个书生,后来天神震怒,将苍蝇精捉住。当时为了迎合观众低俗的审美情趣,白玉霜身穿肉色紧身绒衣,披着薄如蝉翼的纱衣,开合翕动之际,飞眼做出各种媚态,伴随着诡异炫目的灯光,不是引发观众阵阵怪叫和喧哗,甚至还曾有醉汉一时性起,闯上舞台,骚扰演员。为此引发当局关注,封建卫道者更是口诛笔伐,大肆污蔑。1934年1月19日,北平市长袁良对记者发表讲话:“评剧女伶白玉霜等,表演淫戏实在与风化有碍,故昨令公安局将其驱逐出境。”白玉霜无奈之下离开北京,暂去天津演出。对于这桩公案,我们今天看来,白玉霜确有演出“粉戏”的情况,也的确有伤风化,但回到历史现场,这里面又饱含着旧社会民间艺人的辛酸与无奈。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屈从于戏班老板、地痞流氓、官绅商贾的淫威,那些吃人的恶魔们一方面需要玩弄、欣赏艺人们的香艳与色相,另一方面又打着卫道的大旗对她们进行口诛笔伐。《小白玉霜传》中一句话写的恰切:“再雯这才体会出当‘角儿’的滋味不尽是甜和美,里面埋藏着多少苦辣和辛酸啊!白玉霜背着‘风骚’的丑名,自己还曾埋怨她不争气。今天,自己倒想正正派派地唱戏,可哪儿由得了自己啊!外面园子老板要‘货’,里面班主要钱……”随着白玉霜被驱逐出北京,评剧在北京逐步悄无声息,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评剧在北京才又迎来了新的生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剧艺术在首都北京也随之获得了新的生机和发展。广大评剧艺人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戏曲改革之中,主动停演了一些宣传封建迷信、色情、凶杀的旧剧目。为了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取缔妓院、颁布新婚姻法等政治运动,广大评剧编演员编演了诸如《刘巧儿》《夺印》《金沙江畔》《小女婿》《向阳商店》等现代戏,以评剧艺术的形式及时表现了当时火热的现实生活,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此时的评剧艺术家尤以小白玉霜、新凤霞、喜采莲、魏荣元、马泰、李忆兰、花月仙、花淑兰、赵丽蓉、席宝昆等为代表。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上,评剧《小女婿》《女教师》以及评剧演员新凤霞、韩少云、李忆兰均获得荣誉,榜上有名。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的评剧演出可用“火爆”二字来形容,请看吴雅山先生在《当代北京评剧史话》一书中的描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评剧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可说是精品佳作不断涌现,演出火爆京城。当时大众剧场演出新作《金沙江醉》、小白玉霜、新凤霞、马泰、张德福、魏荣元、席宝昆、陈少舫等名角联袂出演,迷倒了京城大批评剧迷。演出前人们头天晚上就抱着被子在大众剧场门口排队,为的就是第二天能买上一张评剧票。

当年新凤霞的《刘巧儿》、小白玉霜的《秦香莲》、魏荣元的“与射马打坐开封堂上”和马泰的“水乡三月风光好”,北京城大街小巷的老百姓都会哼唱,电匣子里只要播放评剧就永远开着。特别是评剧《小女婿》被小白玉霜在北京搬演后立即引起轰动,并出现“两多现象”:一是进剧场看评剧的人多了,再有就是听广播的人多了。特别是小白玉霜在《小女婿》中的两段著名唱段,“鸟入林,鸡上窝”,一张嘴观众就鼓掌;再一段“我十九他十一”,唱得清脆流畅,朗朗上口,观众特别喜欢。

同时还引用了评剧艺术家马泰的一位观众描述购买戏票的场景:

那会儿,大众剧场的演出火爆在前。新戏上演,观众半夜排队,上午不到十点,戏票抢购一空。当时大众剧场正上演《金沙江畔》,小白玉霜、新凤霞、马泰、张德福、魏荣元、席宝昆、陈少舫等名角联袂演出,戏票十分不好买。于是我倒体,半夜起床借同事的自行车骑到前门外鲜鱼口里的大众剧场,排队熬到天亮才买到票。

1950年9月,小白玉霜的“再雯社”和喜彩莲的“莲社”合并,正式成立了新中华评剧工作团。稍后,新中华评剧团又与以新凤霞为团长的解放军总政治部评剧团合并,更名为中国评剧团,1955年更名为中国评剧院。三年后,以李忆兰、花月仙、袁风霞为主演的民营公助北京市评剧团也并入了中国评剧院。从此,一个人才济济、风貌全新的国家级评剧院团诞生了。随后,中国评剧院这个评剧的“国家队”开始对已有的评剧艺术进行全方位的革新和改造,特别是在舞台美术、音乐和唱腔等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得评剧艺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艺术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