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还是滦州皮影戏的发祥地。滦州皮影也称冀东皮影或老呔影,是我国皮影戏的杰出代表。“现在表演影戏最有名的地方,为河北滦县一带,俗称‘滦州影’……几乎成为一般影戏的代称。”皮影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这是一种用驴皮雕成人形,在后台由演员操纵表演,而后借助灯光将其在荧幕上成像的一种戏剧形式。据民国36年修撰的《滦县志》记载:“影戏用薄片透明之驴皮,雕成人物等形,夜间于台上架纸窗,借灯光照映,远视之,意态生动,惟妙惟肖,故谓之影戏。戏本多长篇,传达古代忠孝节义等事,颇有益于风俗,惟中多迷信之出。清季曾设有影剧改良社,惜改者无多,故近今所演,仍不免迷信等事,然与他剧相较,则益多而害少。……于人家还愿或喜庆时用之,亦有岁时丰宁,乡村醇资开演,以资娱乐者。”县志中详细记载了滦州皮影的制作方法、表演效果、故事题材以及演出的场合。滦州皮影属于行当齐全、唱腔、表演系统化且剧目丰富的民间大戏剧种。行当方面分为生、旦、净、墨、丑,其中旦行中的青衣称作“正小”,花旦称作“花小”,净行中的花脸称作“大”,生行中的老生称作“髯”,丑行则称作“花生”或“油生”。上演的剧目如前文所引述县志中的记载,多为历史故事题材的连台本戏,诸如:《封神演义》《西游记》《杨家将》《二度梅》《白蛇传》《镇冤塔》《五锋会》《绿珠坠楼》《桃花扇》《凌飞镜》(又名《滑台关》)《六月雪》等。仅现在存卷的就有一百五十多部,能唱一千五百多场左右。
滦州皮影的唱腔丰富多彩,婉转动听,以冀东方言中富有音乐性与韵律性的呔语为基础语音,腔调有平调、花调、哭迷子、悲调和凄凉调。板式方面包括大板、二板、三性板、紧打慢唱和慢打慢唱等。句式灵活多变,字数长短不一,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参差不齐,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三赶七、大金边、小金边、赞语等。“自黄素志创滦州皮影,至明末清初,冀东州府内风起云涌,影班蜂起。从清朝中叶至清末,乐亭县内就涌现了众多的皮影班社。”皮影戏在冀东一带的流传演出,对评剧的产生发展也起到了很大影响,成兆才先生的侄子成国祯曾经说过,“十句评剧九句影”。的确,成兆才等评剧艺人在皮影中移植、整理、改编了许多剧目。(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