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北梆子在冀东的广泛流传与评剧发展的重要作用

河北梆子在冀东的广泛流传与评剧发展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此时的梆子腔已征服了士大夫文人,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了。此时的梆子腔在河北还未完全地方化,尚保留了许多山陕梆子的腔调韵味,当时称之为直隶老派梆子。直到坤伶在天津兴起才使得河北梆子腔复兴,称之为“卫梆子”,卫梆子唱遍了天津、北京、河北、东三省各地,自然也包括冀东一带了。由此,足以看出河北梆子在冀东的广泛流传,对日后评剧在剧目、唱腔、表演、文武场伴奏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河北梆子在冀东的广泛流传与评剧发展的重要作用

到了清代中叶,昆曲逐渐失去了观众,据《滦县志》记载“(昆曲)调高辞雅,惜不通俗,顾曲者寥若晨星。殆所谓白雪阳春,曲高和寡。囊年庙会,多滤此酬神,今绝响矣”。太过文雅的昆曲依然不适应市井百姓的审美欣赏习惯了,于是出现了著名的花雅之争,以梆子戏为代表的花部乱弹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地方戏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到来。

山陕梆子流入河北之后迅速呈现出繁盛局面,据《天咫偶闻》记载:“光绪初,忽竞尚梆子腔,其声至急而繁,有如悲泣,令闻者生哀。余初自南方归,闻之大骇,然士大夫人人好之,竟难以口舌争。”可见,此时的梆子腔已征服了士大夫文人,成为雅俗共赏艺术了。此时的梆子腔在河北还未完全地方化,尚保留了许多山陕梆子的腔调韵味,当时称之为直隶老派梆子。然而较之更早的道光时期已然在冀东大地流行着北口梆子了。山陕梆子流传到冀东之后,就组建了许多梆子班社,“仅滦州境内便涌现了四大梆子班社。如咸丰三年(1853)高刚(1823—1919)组建了四十多人的高老裕班,其弟高仲领班。分为大班和小班活动在本县及迁安昌黎、抚宁、乐亭一带,每个台口四至五天,戏价四百至五百元。主要演员有韩成仁(艺名盖京东) ,金茶壶、大增等。光绪九年(1873)因高刚年迈,把大班兑给乐亭的崔佑文,小班兑给秦皇岛的八百黑”。此外,较有名的还有丰润皇粮庄头赵青悍组建的“庆彩瓶”梆子班等。“每逢节日庙会,各班竞演,并逐渐与冀东方言俗语结合,韵白声腔均有所变化,被称之为‘北口梆子’。”(www.xing528.com)

由于直隶老派梆子俚俗嘈杂有余而雅致不足,致使一些缙绅阔商弃之不取。直到坤伶在天津兴起才使得河北梆子腔复兴,称之为“卫梆子”,卫梆子唱遍了天津、北京、河北、东三省各地,自然也包括冀东一带了。当时,由于莲花落唱腔和表演等方面粗俗鄙夷,常遭官府禁演,所以就常与河北梆子“两合水”一同演出,这期间又促进了莲花落向民间大戏——评剧的衍变。对此,有学者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第一,莲花落艺人吸收梆子的曲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造出了为莲花落所特有的板调,如杜芝慧(艺名金菊花)创出的大悲调、小悲调、十三咳的调式和板式;第二,借用了河北梆子的锣鼓点。莲花落原是用竹子板击拍控制、指挥舞台表演,后来改用了梆子中的锣鼓点,这也是莲花落向戏曲化发展的一个飞跃;第三,梆子里的很多乐器,诸如三弦笛子唢呐以及大小锣、饶钱等,都应用到了莲花落演出之中。”由此,足以看出河北梆子在冀东的广泛流传,对日后评剧在剧目、唱腔、表演、文武场伴奏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