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谈到彩唱莲花落就必然要涉及唐山秧歌戏了,它对评剧的孕育也是功不可没的,以致有学者将其作为评剧得以产生的母体。其实,唐山秧歌戏恰恰是清嘉庆以来莲花落彩唱演出的载体。为此,有学者认为“莲花落这种民间艺术自清嘉庆以来是以秧歌戏为主要形式的,而评剧就是由莲花落这种秧歌小戏衍变而成的”。由此足见,秧歌戏在冀东地区的流传之广。
谈到彩唱莲花落就必然要涉及唐山秧歌戏了,它对评剧的孕育也是功不可没的,以致有学者将其作为评剧得以产生的母体。“评剧起源与形成,大致可分为从冀东秧歌戏到彩唱莲花落(对口、拆出) 。从拆出戏到唐山落子(评剧)形成三个主要阶段”,我们暂且不论该观点正确与否,至少我们可以认识到唐山秧歌对评剧的产生是起到很大作用的。其实,唐山秧歌戏恰恰是清嘉庆以来莲花落彩唱演出的载体。为此,有学者认为“莲花落这种民间艺术自清嘉庆以来是以秧歌戏为主要形式的,而评剧就是由莲花落这种秧歌小戏衍变而成的”。也就是说,陈钧认为彩唱莲花落转化为了秧歌戏。据《滦县志》记载,有清以来,秧歌戏在冀东一带的演出可谓是盛况空前:“每届旧历农暇,乡民多有演办秧歌、高跷、龙灯、狮子、旱船、拉花、跑驴舞、竹马戏……沿村歌舞,犹如古盛世傩历之俗,至填仓而止……”据调查,仅滦县十个邻村中就有九个村有秧歌戏的演出,另据对丰润县杜家秧歌会调查发现:“该会所积累元、明、清三代秧歌戏典中,竟有四百余出戏目,其中许多曲目为当地莲花落艺人所传唱。”“冀东地区的莲花落艺人差不多都是出名的‘秧歌脚’。”由此足见,秧歌戏在冀东地区的流传之广。其表演形式,傅惜华在《曲艺论坛》中记载道:“莲花落原为民间清唱歌曲,后至嘉庆时,复有取其演述故事之曲,创为彩爨之举,由歌者二三人,分饰为旦、丑二脚色。旦色为当时妇女之装束,丑角则着京剧之行头,面敷粉墨,载歌载舞,略如戏剧,而尤重插科打诨,以资取乐……”可见,秧歌戏的表演已具备了民间小戏的规模了,这便为彩唱莲花落向评剧演变又推进了一步。(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