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在教学建议对口语交际教学部分的提到:“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一)听话能力的结构
1.注意力
集中的注意力是构成听话能力的前提。口头语言的显著特点是声尽语失,听话者无法控制声波传递的速度和时间。因此,听话时必须聚精会神,自觉地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才能听得清,抓得住要点。如果心不在焉地听,就会遗漏部分内容或重要情节,甚至根本没有听清,严重影响听的效果。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无意注意还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的注意力常常被与上课不相关的因素所干扰,加上他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课堂听讲,精神集中不能持久,听人讲话常常走神。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应操之过急,采取简单生硬的做法,这样做无济于事,相反,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课堂上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听说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理解力
理解力是构成听话能力的核心因素。听人说话,主要为了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获得有用的信息。听清楚,主要是对语音的辨识,这是理解语义的前提。在听清楚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别人讲话的意思,即听懂,才是听话能力的核心因素。所谓“听懂”,是指能听明白讲话人所讲的每一句话,并能抓住中心和要点,体会出话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人们在听话时,注意、记忆、思维、联想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心理实验表明:如果对所听的材料,能边听边进行积极的思考,所听的材料就能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并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但小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还不具备边听边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还不善于从整体上和语句的联系中去理解讲话的内容。又因为受说话人语速的制约,听者必须跟得上,这需要敏捷的理解力,显然,不经过训练是难以做到的。
因此,教师应结合日常教学,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听的方法。如听人讲话,留心一共讲了几层意思,开始讲了些什么,中间讲了些什么,最后讲了些什么。在此基础上,抓住讲话的主要内容。又如,在听人讲述一件事情时,要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顺序,边听,边想,边记。
培养学生理解别人的话的能力,要由易到难、分层次、有步骤地加以训练。从内容上说,一般由听懂教师的提问、同学的回答、一件简单的事,到听少儿广播和程度适合的讲话;从要求上说,由听清到听懂;从形式上说,低年级主要借助口头语言的情境性,中高年级更多地凭借听觉的认知能力,通过辨析语音,接受信息。通过反复训练,在听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理解力。
3.辨析力
辨析力是听话能力不可缺少的部分。辨析力是在听清语音、理解语义的基础上,对讲话内容、语言的评价和判断的能力。听完别人的讲话,要引导学生说说,哪些地方讲得好,哪些地方讲得不好;哪些地方讲得对,哪些地方讲得不对;哪些话有语病,怎么纠正;哪儿句与句连不起来,怎么改,等等。这种训练,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分析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都有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辨析力,在低年级可以结合听说训练课进行;中高年级在阅读课、作文课上,结合听讲、答问、复述课文、作文讲评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辨析力。此外,还可以把学生平时说话常犯的错误安排在听的材料中,让学生边听边辨析,指出其中的错误。经常这样训练,可以提高听力,发展思维,培养语感。
4.记忆力
记忆力可以反映听话的质量,是听话能力的重要方面。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据此,有人把记忆分为三个阶段:即瞬时记忆阶段,短时记忆阶段,长时记忆阶段。在短时记忆中贮存的信息,经过复述、编码,并与个体经验建立意义联系,就能转入长时记忆的系统之中。这些信息在个体需要时可以被检索并提取,从而得到再现。长时记忆的容量非常大,包括人所记住的一切知识、经验。在长时记忆中,信息大多数以自然语言为中介进行编码,视觉表象也可以作为编码的中介。人因为有了记忆,特别是长时记忆,才能使其听话时做出的反应,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才有可能彼此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记忆的强与弱,依赖于记忆内容的性质、记忆者的目的、态度、方法、知识经验,以及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凡是使人产生深刻印象,引起浓厚兴趣,激发强烈情绪体验,或为熟悉的、理解的、意识到其社会价值的以及经常运用的内容,记忆保持的时间就长,甚至经久不忘。
为了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应针对其年龄特点,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以引发他们主动记忆的兴趣。在训练过程中,要明确记忆目的,提出记忆要求,还要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识及记忆方法,逐步培养边听边想边记的习惯。(www.xing528.com)
(二)说话能力的结构
说话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组织语言的能力,表情达意的能力和应变的能力。
1.组织语言的能力
组织语言的能力表现为复杂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首先是产生语言表达的动机,即确定话题;其次是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说话的材料;再次是内部言语的组织与调控;最后用外部语言按一定的思路和顺序,连贯、完整地表达出来。
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从确定什么样的话题,为什么确定这样的话题;到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材料;再到通过什么形式,怎样才能表达清楚,都需要在思维的推动下,通过内部言语的组织和调控,才能达到预想的表达目的。
有的学生说话有时前言不搭后语或颠过来倒过去,说明抽象逻辑思维仍处于低级阶段,思维能力限制了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一定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增强了,内部言语的水平会相应提高,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说话之前先好好想一想,想好了再说,直至训练他们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
2.表情达意的能力
表情达意的能力即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人们在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是通过不同的音调、节奏和语速表情达意的,如高兴时,说话声音响亮,节奏快;难过时,音调低沉,速度慢;兴奋时,语调激昂;愤怒时,语句断断续续,大声喊叫等。有时同一句话,由于语音、语调、语速的不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意思。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曾说过:同样一句话“你过来”可用15种到20种语气说出,不同语气表达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和书面语言相比,口头语言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因为说话人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语音之中,运用清晰、悦耳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恰到好处的语速,变化有致的节奏,使口语声情并茂,从而增强表达的效果。不仅如此,口头语言还可以运用手势、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辅助手段,充分地表达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小学生入学之初,从学习汉语拼音开始,就在接受语音的训练。教师应充分利用这部分教材,训练学生掌握好四种声调和轻声,为全面提高语音技能打好基础。
为了培养学生说话时表情达意的能力,应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训练。如,利用他们善于模仿的特点,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在听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以后,练习朗读;在回答问题、朗读课文、复述故事之后,让学生进行评议等等。其中,要在日常的听说训练中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训练学生掌握说话的技能技巧是必要的,但要真正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对课文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得越深,对所回答及讨论的问题认识得越深,在读和说时越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这一点教师要明确,也要引导学生理解。
3.应变的能力
应变能力指在说话的过程中灵活、变通的能力。由于说话环境的影响,由于说话中的潜在内容和听话人的种种反应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完全按预定的想法,一口气把话说完。因此,在说话的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控说话的内容以及语音、语速和语调,以达到更好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培养学生说话的应变能力,一要训练学生在说话时注意听者的反应,以便做出及时的调控;二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以提高应变能力;三要引导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语言,以便做到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情况,讲不同的话。
听话与说话能力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听、说训练中二者不可能截然分开,一项一项地进行训练。因为各种能力是密切相关、综合运用的,训练时也应进行综合训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