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课外阅读关键是乐于读,才有可能从中受益。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讲,阅读活动主要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地“使每一个孩子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要受到外部条件(如教师推荐读物、提示阅读方法、组织读书活动、检查阅读效果等)和内部条件(如学生的求知欲望、阅读的态度、知识的储备、阅读技能等)所制约。有的学生初步具备了内部条件,但是由于不熟悉书籍,影响了阅读兴趣的形成。有的是由于求知欲不强,或者阅读技能掌握得不够,不善于理解性阅读。对这样的学生,选择相应的读物也有助于阅读兴趣的形成。这些情况,都需要加强教师的读书指导。
激发、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最有意义、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因为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不同年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据调查,儿童阅读兴趣的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①4~6岁是神话传说期,对于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的空想世界所出现的生活与生物的神话传说发生兴趣。②6~8岁是寓言故事期,对于人类生活的法则寓于传说故事中的寓言故事发生兴趣。③8~10岁是童话故事期,对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经由想象所构成的故事发生兴趣。这对儿童艺术情操的启发有所助益。④10~13岁是传记及故事期,对于人间的谋求生存、征服及开发大自然的紧张冒险故事或传记故事发生兴趣。⑤13~15岁起是文学期对文学故事更感兴趣。开始对与情感发展有关系的爱情故事发生兴趣。教师可选择几本有趣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故事书朗读或讲解给学生听,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诱导他们自己去阅读。不过推荐内容不可单一,不可仅限于文学类书籍,教师要抛弃自己的阅读成见,更要摒弃阅读的功利性,鼓励学生博览群书,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奠定丰厚的文化底蕴。其次,应注意给予充分自由选择的余地。日本教育家舆水实认为,课外阅读时,应让学生“任意选择自己爱好的书籍,按自己的步调阅读”,“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由阅读的乐趣”。这值得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参考。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小学阶段,选择课外阅读作品时把趣味性放在首位——这也是在影像时代的明智选择。
当然,除了读物的内容、性质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发生影响外,读物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影响。那种文字晦涩、内容深奥的读物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文字通俗、内容深入浅出,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小品、历史人物故事等读物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会直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教育是习惯的养成。什么是习惯?“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地、机械化地完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或动作倾向。”阅读的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经过反复培养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所谓阅读的习惯,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只是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而已。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意有疏漏的,能够指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习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阅读完整的书
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要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课标》对课外读物提出了以下建议:
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民族民间故事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当代文学作品,可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根据建议,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书籍,指导学生读好一本本完整的书,养成读完整的书的良好习惯。
2.固定的阅读时间
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凡是课外阅读开展得比较出色的学校都把课外阅读列入课表。例如,杭州绿城育华小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早上15分钟的经典诵读,晚自修结束前的半个小时为学生自由阅读进行时,中午学生可以自由进出图书馆阅览、查阅资料、讨论学习,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上海闵行区莘庄镇小学把每周一下午2点至4点定为全校性课外阅读活动时间。还有的小学在早自习、晚自习以及中午休息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课外阅读时间的安排有了计划性,也便于教师进行指导。
例如,上海浦东新区启新小学每周三的晨会课,命名为信息交流会,让学生把一周从报纸上收集的信息上讲台交流。每周五安排剪报组、贴报组和编报组等3个兴趣小组活动,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使编报、剪报活动再上一个层次。
3.一定的阅读量
阅读习惯和能力是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的。没有足够的课外阅读量,学生未来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课标》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能够背诵古今诗文70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必须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而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人教版)1~10册课文总字数为23万字左右,小学阶段学生平均每天只读约130字,所以,阅读习惯的培养仅靠课内阅读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不是每一个孩子生来就喜欢阅读的,即使部分孩子喜欢阅读,也不一定能自动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在阅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比如,有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必须保证半小时的阅读时间,这半小时可以是起床后,可以是临睡前,可以是午休,也可以是连续的半小时,也可以是两个时段,并且请家长帮忙将孩子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作记录。这样的做法值得学习推广。习惯的培养还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自身的阅读示范、与生共读,还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借阅,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为了提高阅读效果,在组织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学生应根据实际,从课外阅读的目标、内容、数量、活动、评价等方面制订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在制订计划的同时,老师可以确定一些“必读书目”,让学生有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读物的空间,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订确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
1.看“提要”、读“目录”(www.xing528.com)
一般说,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等,在“提要”“前言”或“出版说明”都做出说明。另外,目录是组织文章的纲要及基本框架。指导学生阅览这些内容,能使其对于如何阅读整本书做到心中有数。
2.边阅读边思考、边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还得多动脑、勤动笔。在阅读时,指导学生随时用笔圈圈、点点、画画,有什么感想可以在空白处做些批注。这样,在书上及时做记号,一方面可以为今后查找资料带来方便,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次阅读指导起指点作用。中年级学生开始可以学习做读书笔记、做读书摘记卡。一般要求采用摘抄、列提纲、写体会、制卡片、剪辑等方法;内容上可以多方面,包括在略读时精选的词句,精读时烂熟于胸的原文和片断,都可以,并让学生对所作笔记进行科学分类,以便学生随时查阅运用课外阅读的成果,使之成为独具自我特色的“工具书”。
3.速读与略读
在资讯爆炸,知识快速累积与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如何迅速地获取知识、信息,基本的方法就是阅读。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获得更多的信息,学会速读与略读尤为重要。所谓速读,简单地说就是用很快的速度把书的内容大致浏览一遍,了解一个大概。速读可以帮助学生从书海中选择一些高质量的书刊来阅读,同时生活中来自报纸杂志、网络上的许多信息是通过速读了解到的。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所谓略读,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又称跳读或浏览,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换句话说,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具体来说,在阅读时,先把文章粗略地浏览一下,看看文章中是否有自己解题所需要的信息,然后了解这篇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以便运用相应的阅读方法。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四)课外阅读因素的整合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不是孤立存在和进行的。教师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也同样要注意与其他活动整合。
1.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整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学了课文《少年闰土》后课外阅读《故乡》等作品,学过巴金的《海上日出》后课外阅读刘湛秋的散文诗《海上日出》。
2.课外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的整合
教师可以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比如:在学了课文《丑小鸭》后,引导学生走进安徒生的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野天鹅》《拇指姑娘》等作品,举行“童话故事演讲会”“童话剧表演”以及写写童话。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3.课外阅读与学校、社区活动的整合
为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可以结合学校、社区阅读活动,如“校园读书文化节”“演讲比赛”“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亲子共读、家长读书、社区阅读活动等,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五)课外阅读理念的渗透
阅读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核心。儿童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指导儿童阅读不是为阅读而阅读,更重要的是让阅读与每个人的生命连在一起,成为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1.重视学生主体参与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倡自主阅读: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知识尽可能让学生生成,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情感尽可能让学生体验,疑难尽可能让学生解答,个性尽可能让学生发挥,效果尽可能让学生自检。开设的课外阅读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自由阅读,自由写读书笔记、写书评,而且,形式要不拘一格,不求统一。这样才能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动机,从而以自主、能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
2.培养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识别能力、信息筛选能力、信息储存能力和信息提取应用能力。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要求个人面对大量的信息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整理、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活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是一个核心的课题。例如,指导阅读名著《红楼梦》,学生可以从书中获得人际交往、建筑、经济以及服饰文化等多元信息,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培养。
3.渗透高科技因素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多媒体软件、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能促进教学结构的优化,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为阅读教学开创一个新的天地。
4.加强文化功能
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目前,小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的“营养”结构仍不够合理,武侠小说、卡通漫画在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所占的比例极大。某些城市的小学生中还盛行着一种“口袋书”,体积较小,可放衣袋中随时阅读,可是内容却不堪入目,其中色情、暴力成分很多。这非常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