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提升叙事性作品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程:提升叙事性作品教学效果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即使它们都归入叙事性作品,教学中也应该体现其个性。(二)散文教学策略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所把握后,说说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学生选择重点部分进行朗读,品味语言,进入作者描写的意境,并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小学语文课程:提升叙事性作品教学效果

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一般地说,这类作品由“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构成,或叙事写人,或叙事抒情,或叙事寓理。《课标》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由此可知,叙事性作品教学的基本策略:一是读懂课文内容,概括事件梗概,了解表达顺序;二是获得情感体验,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三是学习表达方法,领悟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而不那样表达。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教材中编排的叙事性作品主要包括童话、散文小说、叙事性文言文、剧本等。即使它们都归入叙事性作品,教学中也应该体现其个性。

(一)童话教学策略

所谓童话,是指将现实生活逻辑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按照内心愿望或幻想逻辑,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故事。教学童话类课文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整体把握

童话的结构完整而规律,情节离奇而曲折。整体把握,有利于了解发展线索,有利于概括主要内容,有利于把握思想内涵,有利于领悟叙事技巧。

2.引发想象

“幻想性”“虚拟性”是童话的核心特征。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想象。想象把学生带进童话的意境,而童话的神奇意境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3.多样训练

儿童审美经验不足,对童话的内涵难以把握。教学中要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第三学段童话教学中除了表演、续编、配画等训练以外,还应该重设计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童话内容。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充分考虑文体特点,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读、思、议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讨论理解。例如,在“擦火柴”这部分,可以先默读,启发学生说一说,小女孩共擦燃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再引导学生讨论:她为什么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再以第一次擦燃火柴为例指导精读,读出小女孩敢擦燃火柴的勇气,读出火柴光焰的奇异,读出火柴熄灭后回到现实的冷酷无情。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讨论:她为什么会在火柴的光亮中看见大火炉?让学生体会到,因为小女孩太冷,期盼大火炉出现,可见作者的想象和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擦燃火柴的内容让学生仿照这一段的读法自学。最后,把这部分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整体上加深理解和感受。

(二)散文教学策略

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语言精练、文采隽永;它情思飞扬,意境深邃;它思路开阔,包容量大,但又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教学散文类课文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理清文脉

散文结构上形散而神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到散文中那根巧妙勾连一大堆看似散乱材料的“红线”,它是贯穿故事情节始终的脉络,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欣赏作者谋篇布局的结构美。

2.品味语言

散文语言大多凝练传神,新颖隽永,最值得学生揣摩,教师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揣摩把握其精髓,咀嚼其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带领学生沉潜于文本语言,品读一字一词一句的生命,感受散文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咀嚼出散文的语言美。

3.感受意境

散文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生活图景相交融在作品中的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要读懂散文,就要带领学生走进散文所营造的意境中,欣赏散文的意境美。

比如《童年·冬阳·骆驼队》的教学,先引导学生读文思考:围绕着童年生活,作者写了哪几个片段?学生充分自学后,交流读书所得,理清文章脉络,从而体会到,文章看起来写的事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

在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所把握后,说说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学生选择重点部分进行朗读,品味语言,进入作者描写的意境,并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如作者看骆驼咀嚼那一部分。因为爸爸买煤,使“我”有机会细细地看这样一种大个动物。“我”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虽说觉得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作者淳朴的语言融入作者的情感。可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这纯朴的语言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出小小的“我”天真和幼稚的想法,读出那幅充满了童趣的画面。

(三)小说教学策略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是情节、人物、环境。教学小说类课文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分析故事情节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类课文大多是长篇小说节选,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甚至节选内容就如一篇小小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搞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上的作用。

2.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中最常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描写,而描写又可分成正面和侧面描写两种。正面描写(细节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包括那些以他人的言行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变化。教学中须抓住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体会小说的主题。

3.分析环境描写(www.xing528.com)

所谓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人的性格、思想的形成总是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制约。教学时教师须指导学生分析环境,从中了解环境与人物、主题的密切关系。

比如《最后一头战象》中,作者通过对嘎羧这一形象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教学中学生领悟的难点,可采用以下的思路来进行教学:

首先,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对嘎羧的印象。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把自己对嘎羧的印象写在黑板上。然后,师生一起回顾大家的见解,根据语言的表达及用词情况做适当的整理。

其次,研读课文,抓住最能说明自己见解的语段,细细品读,深深感悟。可以独自学习,也可以同桌或小组研读。在学生充分研读后,组织集体讨论与交流,在交流中深化认识和感悟。重点可以抓住以下几处描写,如,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时的举动与神情;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为;嘎羧为自己挖掘坟墓的壮举。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充分感受到嘎羧的英雄气概,感悟到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之后,可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引导他们说说其他令自己感动的语段,或以读代讲,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深化对嘎羧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此时,学生也自然地感悟到具体、生动的描写是本文一个重要的表达特点。

最后,可根据班级学情,适当引导学生感悟到,作者这样具体的描写,是与他所要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通过对嘎羧生命最后一程的细腻描述,赞颂了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字里行间也有更深刻的含义。

(四)叙事性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也叫古文。教学文言文类课文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读通全文

读通全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障碍,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教学时通过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把课文读顺,激发学习欲望,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理解内容

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读熟课文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内容。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启迪思维,感悟内涵。

3.品味语言

文言文语言凝练、形象,言简意赅,或饱含着作者真挚浓郁的感情,或阐发发人深思的哲理,凝聚了作者锤炼语言的艺术匠心。教学中,辨析、品味关键性语言,抓住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既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活动,又是学习语言技巧的活动。

4.熟读成诵

小学阶段是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多积淀一些经典文言,对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教学时,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实现“读”“背”并举,既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例如《杨氏之子》,课文不足百字,古今字义不同以及品味语言,熟读成诵是教学的重点。可采取以下步骤: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在读通课文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如:“为设果”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家禽”是现在说的“家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3)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体会9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机智。

(4)拓展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

(五)剧本教学策略

剧本是一种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文学体裁。剧本的主要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教学剧本类课文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了解剧本大意

剧本是通过对话来推进情节的。教学中须引导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熟悉剧本情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矛盾冲突和剧中人物。

2.感受人物形象

剧本也是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的。教学中须循着剧情的发展,抓住人物对话,注意旁白语言,分析人物语言在人物之间构成的矛盾冲突,感受人物形象。

3.分角色表演

儿童天生好动,善于模仿。教学中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剧本,沉醉于剧中情节的丰富,享受着剧中语言的魅力,悲喜着剧中人物的悲喜,从而喜欢并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