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语文》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增设略读课文。统计如下:
从三年级开始的略读篇目统计显示,略读课文平均占到课文总数的42.1%,并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的趋势,六年级下册略读课文占到课文总数的52.4%。
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一文中提到:“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可见略读课文的重要性。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提示语,明确教学目标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作为阅读的标的,辨识的头绪……教学生略读,当然希望学生也能如此;但是学生习惯未成,功力未到,恐怕他们提不出什么,只随随便便地胡读一阵了事,就有给他们提示问题的必要。”
略读课文前的“提示语”不仅提示阅读的问题,还明确指出阅读要求和方法。如《花的勇气》一课的提示语:
茁壮生长在砖缝中的小瓜苗,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当我们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提示语明确指出学生阅读课文的问题,并提出感情朗读,思考问题,注意体会作者内心感受的要求。这正是本课教学所应达到的目标。
(二)凸显重点,设计教学版块
这里的重点,一是指略读课文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如《猴王出世》一课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习本组课文,要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读读原著中与课文相关的部分。这是我们在设计教学中必须涉及体现的重点。
二是指略读课文本身要体现的重点是教师的“略”教,学生的“真”学。
略读课文要有教师的指导。但是只需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如,对于课文中的生字认读可以通过检查一带而过,容易读错的生字可作指导,但文中的多音字大可不必一一指出。教师可以在文本的难点处、疑点处,表达方法与表达特点处和学生进行碰撞、交流,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
略读课文要凸显学生的“真”学。这就要给予学生真正读书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利用课文这个“例”,在教师的点拨下得意、得言、得法。
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重点,大刀阔斧地设计教学的大板块。结合《猴王出世》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和课文的提示语:
提起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你想知道他最初是什么样儿的吗?读了下面这篇课文就能找到答案。认真阅读课文,看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跟同学、老师讨论。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读读《西游记》。
我们可以在导入新课后,设计教学板块:
1.读文讨论,质疑问难。
边读边结合提示语思考:石猴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跟同学、老师讨论。
2.感受形象,读书批注。
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怎样的猴王呢?请联系《将相和》《草船借箭》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感受形象的方法,认真读书体味,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与理解。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学生汇报自己“得意”“得法”的同时,教师给予点拨。如:
以“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樟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为点,引领学生感受其语言表达特点,并通过朗读体味经典的魅力。(www.xing528.com)
以表现猴王语言、动作的“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竞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为点,体会猴王机敏、勇敢的品质,并读或演出猴王的特点。
……
4.延伸拓展,推荐阅读。
总结猴王集“人”“神”“猴”于一身的性格特点,引发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并推荐学生阅读的版本。
(三)穿针引线,注重学法迁移
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教学举隅》中谈道:“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
略读的“略”字,在于“略”教,而非“略”学。怎样“略”教?如何落实学生的学?是略读课文教学的关键。
在教师穿针引线的指导下,引领学生自主读书,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是教学应该凸显的内容。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耐人寻味。如“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等。
如何抓住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阅读实践呢?不难看出,这些重点语句所在的段落是文章的三个重点段落,分别是第二、第七、第八自然段。
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自己读文找语句谈感受往往漫无目的,不着边际。教师可以巧妙地引领学生从《花的勇气》这一课题出发,先找到直接写花的两个段落(文中的第二、第七自然段),让学生一边自读文本,一边联系作者的感受,抓住重点词语,写下自己的批注和感受,并读出自己的理解,进而师生交流分享。
第八自然段则是作者内心的震动,也是课题《花的勇气》中的“勇气”的凸显。教学中,可以运用朗读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解。
这样的设计,教师“略”教,学生真“学”;教师巧“穿”,学生真“练”。在阅读实践中,运用迁移,培养阅读能力,陶情冶趣。
(四)批注记录,培养读书习惯
叶老指出:“按照教师所指导的去阅读、去参考、去研究。在这一段过程中,学生应该随时做笔记。”
读书做评注是读书学习不能不做的记录。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白动笔是必需的阅读习惯,进而让学生学习做批注,写心得,哪怕是简单的一个词语,也是好的。如《花的勇气》教学设计中所提到的,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批注下自己的理解和体味。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白的、黄的、紫的”可见小花的颜色之多,可在旁写“颜色美”;“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可批注“数量多”。久而久之,学生会从自己的批注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如形成习惯,必将终身受益。
(五)拓展阅读,加强课内外衔接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进行拓展阅读,增大教学的宽度。如《花的勇气》的阅读拓展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课文本身的阅读拓展:冯骥才在《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中有这样的语句“我有这三个画面。它不是来自我的故乡故土,而是在遥远的维也纳三次旅行中的画面定格,它们可绝非一般!在这个用音乐来召唤和描述春天的城市里,春天来得特别充分、特别细致、特别蓬勃,甚至特别震撼。我先说五月,再说三月,最后说四月,它们各有一次教我的心灵感到过震动,并留下一个永远具有震撼力的画面。”
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上面的文字,再予以引导:“作者最后说的‘四月’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那五月、三月留给作者的画面是什么呢?”以此点燃学生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阅读兴趣和期待。
二是单元的阅读拓展:单元导读中建议“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去搜集、了解更多热爱生命的故事”,也为拓展阅读提供了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