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与“语文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们不在“语文能力”的范畴之内。在语文课程中,发挥培养语文能力的功能十分重要。语文知识的传授,在多数情况下,是出于语文能力培养的需要,是为培养语文能力服务的。我们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能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人。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适应并改变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新的课程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切实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语文素养虽然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概念,但它并不是一个无所不容的大容器,它首先是“语文”范畴内的“素养”,是通过语文学习而获得的“素养”。语文素养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由于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始阶段、基础阶段,因此,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应当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它是小学生在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以运用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知识(汉语拼音知识、词汇知识、句法知识、篇章知识、修辞知识、文学知识)、语文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思维、语感)、语言积累、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情意(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相互融合。

(一)积累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是小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般而言,“语文知识”是指“语言学知识、语用学知识、文艺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而文化常识又与以上各种知识交织在一起,起到统领作用或者潜移默化的作用。具体到小学生语文素养而言,语文知识应当包括汉语拼音知识、词汇知识、句法知识、篇章知识、修辞知识、文学知识。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语文知识只是构成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并非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它只是构成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要素之一。基本的语文知识是构成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基本要素,它能规范小学生的言语实践,加深小学生对言语的理解,最终内化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表现。

(二)丰富语言积累

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形成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要素之一。语言积累分为课内语言积累和课外语言积累。课内语言积累主要是通过教材课文的学习积累语言,掌握常用字和词汇,背诵优秀的语言片段和诗文;课外语言积累则主要是通过课外阅读来实现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积累语言的主要形式。丰富语言积累是构成小学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

(三)培养语文能力

《心理学大词典》把“言语能力”定义为:“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运用语言工具顺利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心理条件。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的“言语能力”即“语文能力”,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界定“语文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首先,该定义指出“语文能力”是一种心理条件,是一种特殊的能力。“语文能力”是指“语文”范畴内的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虽然与“语文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们不在“语文能力”的范畴之内。其次,“语文能力”是在个体与他人交往时展现出来,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往之中,即存在于听、说、读、写之中。(www.xing528.com)

在语文课程中,发挥培养语文能力的功能十分重要。语文知识的传授,在多数情况下,是出于语文能力培养的需要,是为培养语文能力服务的。学生学习了语文知识,却读不懂文章、写不出文章,就不能说是学过语文。我们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能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人。语文课程在这方面的功能发挥得越好,语文教育就越成功。语文课程为其他课程的奠基作用也体现在这里。

(四)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

语文学习方法也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获得的知识、能力等更容易被学生所掌握,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勇于创新的习惯等。

(五)丰富语文情意

语文情意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行、思想修养等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是诸多课程中最富有情感的课程,特别是作为其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总是蕴涵喜怒哀乐、爱憎分明的情感。它能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语文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分外有力而持久。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作用的程度之深,有时连语文教育工作者也未必充分意识到。这种情感教育功能并非语文课程所独有,但其作用之大,也非其他课程所能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