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是指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展”的方式有多种,可以平列,可以对照,可以层进。一般来说,对照比较容易。展开议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可以梳理出几个分论点
写议论文时,通常在段首先提出一个中心论点,然后在主体部分用三段式(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证,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分别提炼出一个分论点。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因此,提炼分论点的前提是确立中心论点。
怎样提炼分论点?我们可以围绕中心论点,借助“是什么”“为什么”“可以怎么样”等,进行多个方面的分解;也可以巧妙借助修辞,让分论点形象化。
如在《从短到长》一文中,作者在文章开头写道:
俗话说,“取长补短”。而我曾看到这样一段对话:一个斯巴达人对他的母亲抱怨说:“我的剑太短了。”母亲回答:“孩子,你前进一步,剑不就长了吗?”“前进一步”把短变成了长,不是“取长补短”。由此可以看出,“短”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短”可以转化为长。
在提出“短”可以转化为“长”的中心论点后,作者从“短”的作用去思考,梳理出三个分论点:短,可以激斗志;短,可以激志气;短,可以激才情。
我们也可以尝试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分解论点。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不直接表明论点,而是借助喻体形象地表达,使文章富有语言美、意蕴美。这在中考议论文写作中屡试不爽:
如《教育是门艺术》一文,在提出“艺术性的教育引导学生走向光明”这一中心论点之后,可以这样分解论点:教育是导航标;教育是启明星;教育是支船桨。接着从这三个方面阐述教育的艺术性,形象而富有启发作用。再如,关于“诚信”的议论文,论点可以分解为:诚信如花,花心蕴含千古不变的亲情;诚信如树,树根凝汇生死相依的友情;诚信如土,土里根植着赤胆忠心的爱国情。又如《在爱的牵动下飞翔》一文,在确立了中心论点之后,采用比拟式分解论点:(借“风筝”之口向“引线”告白)爱我就不要把我牵得太紧;(借“蛹”之口向世人宣誓)不要用剪刀剪开我周身的束缚,痛苦让我自己来承担。在饶有趣味的情节化段落中完成对论点的证明。
2.论证的方法力求丰富
①例证是最常见的论证方法。在运用事例进行论证时,首先,注意事例的概括性,千万不可以叙代议;其次,对于常见的为人熟知的事例,应当尽量简洁,而对于时新的素材,可以适当写得具体翔实;最后,安排一定的句式进行串接,尤其适用涉及多件事例的文章,可以用排比句的形式进行组合,让议论更具气势、更具说服力。
如《谈儒雅》一文,作者从儒生、儒将、儒商三个角度举了多个事例,事例高度概括,句式整齐和谐,内容有古有今。
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对人学识和气度的最高赞赏。读书人,多儒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 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
又如关于“工匠精神”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列举了两位大国工匠,迅速消除了读者的陌生感;且有叙有议,令人信服。
其实,中国并不缺少技术精湛的工匠:给导弹铸造衣服的“大国工匠”毛腊生,39年来只琢磨一件事——怎样用砂子来铸造好导弹的舱体,这个普通工人解决了专家教授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制造的产品先后四次出现在共和国的阅兵庆典上;中国商用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人称“航空手艺人”,在35年时间里,他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有人说:“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是技艺,是对完美的追求。”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工匠精神中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认真做事的品质。
②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正反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摆出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同时还要对它们做进一步分析。一是只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性分析,重在分析,而不在例子。
例1: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转到另外一个方面,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然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同是孙膑的例子,作者一分为二,先叙述经过,再进行议论,先后分析了孙膑在魏国惨遭膑刑而在齐国大展身手的原因。用同一个例子进行对比性分析后,说服力更强了。
例2:2000年奥运会上,面对枪靶,44岁“高龄”王义夫老枪新传。一枪失准,下枪再来,最后关头的二次举枪显示出过人的老练,终于用金牌洗雪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遗憾。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虽然一直保持在一流选手的行列之中,但从未拿过一项大满贯赛事冠军。在2005年的澳网赛场上,比他小7岁的俄罗斯选手达维登科都能教训他一把。
同样是一流高手,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个人的品质和心理起了关键的作用。王义夫因为有了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镇定,所以在一枪失准的情况下,能快速调整心态,重整旗鼓,在下面的几次射击中打出最好的成绩,赢得了金牌。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却因为丧失了意志力,惨败连连,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作者列举了两个一正一反的例子,王义夫的成功在于个人品质的坚定和心理的稳定,亨曼的失败在于意念的薄弱和心态的失衡。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③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使用比喻论证法,可以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如《礼记·虽有嘉肴》中写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文章开头以“嘉肴”设喻,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进而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又如《论求知》的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这一组比喻来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论点。再如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中写道:“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作者使用喻证法,“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上述这些例子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www.xing528.com)
比喻论证选段列举:
例1:逆境能压倒弱者,也能造就强者。在逆境中同困难搏击,能磨炼意志,强化毅力,提高才智,培养崇高品德。青松之所以能在风暴的袭击下傲然挺立,是因为它是在与风暴和雷霆的搏击中生长起来的;温室里的花朵之所以一遇风霜就枝零花落,是因为它们从未经受过风霜雨雪的考验。锋从磨砺出,逆境造强者。不磨不利,不炼不纯,不锤不坚。
——《逆境成才》
例2:你见过山谷吧,它的周围是高高的群峰,而怀抱中却无比的深沉空阔,因而才容纳了高山溪流的大小流水,沉积下肥厚的沙石泥土,孕育出森森万木,茫茫菽麦,花香鸟语,大自然的万千气象尽在其中,这就是虚谷的妙处。人也应该虚怀若谷。人有谦虚的品质,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激起强烈的上进心,去取长补短,永不停息地追求进步,永不满足地探求知识,古今中外众多杰出人物,哪一个不具有谦虚的美德呢?
——《说“谦虚”》
例3:一条河,只有不断吸收身边小溪馈赠的流水,才能惊涛澎湃,奔流不息。一个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俗话说:人无完人。那么人要想填补自己的空缺,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就必须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在顺境中,善听可以使你保持冷静的头脑;在逆境中,善听可以使你鼓起奋进的勇气。善听是一座虹桥,会缩短心与心的距离;善听是一扇窗户,会让你发现新的洞天。
——《善听有益》
④假设论证: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很有说服力。假设性的分析,就是列举的例子是正面的,然后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列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我们可以多问几个“如果不这样,会怎么样”“为什么”,形成假设论证,从而使论证更深入。
例1:“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达·芬奇老师的谆谆教导,说出了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由于达·芬奇从师阶段打下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绝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这一段文字从事例反面的三个角度进行假设,采用排比句、反问句,语势极为强劲,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令人信服地推出了“达·芬奇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功”的结论,使说理更加完全、充分。
例2:读过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我感触颇深。我才明白那个“伤”字,是哀伤,是惋惜,是穿越千年对天才的告诫,是天才堕落后的千年泪。我也为他而伤,伤仲永那个“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使天才沦为庸人的父亲;伤那个“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最终却“泯然众人”的方仲永。如果仲永的父亲有长远打算,使仲永得到良好的后天教育,或是仲永自己拒绝四处拜访,努力学习,我想他绝对能取得一番巨大的成就。
作者运用假设论证,从事例的正面分两个角度进行假设: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能够做到眼光长远,让儿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如果方仲永本人能自我醒悟,努力学习。让人们自然而然明白在学习上来不得半点短视,否则贻误终生。
3.要注意材料与分析相结合
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便会孤立无援,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通常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常常在引出论点之后,列举几个例子,便以为大功告成,通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学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引用的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议论文缺少分析议论,即使论据选得不错,也难以达到论证的目的,因为缺少分析议论,论据与论点就不能很好地结合,就好比油和水始终分离着。这类作文只能处于中等或以下档次。
综观近几年来的中考议论文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以说理见长。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可以加深论证的深度,更能显示思维的缜密。“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道理可以使论点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给人以清醒的认识。而论据通过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使论点与论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要重视对论据的分析议论。对论据的分析议论,就是论证的内容和过程。它不仅是维系论点和论据的纽带,能有效地避免初学者写议论文的“观点+例子”的弊病,更是议论文说服力的所在。
如《谈踏实》一文写道:
文学艺术的成功需要踏实。尽管艺术是情感的表达,是激情的释放。但是踏实的功底决定了表达的效果。李贺作诗呕心沥血有了诗鬼盛名;曹雪芹悼红轩中批阅十载方成就千古奇书;齐白石老人印章的遒劲功底是从前不分昼夜千刻百磨练就的;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其实背后有达·芬奇幼时画鸡蛋的刻苦。大凡拥有极高艺术造诣的人,其出神入化的表现力皆来自踏实的功底。因此,可以说,艺术殿堂精美的纹饰是用踏实雕刻成的。
作者在列举李贺、曹雪芹、齐白石等事例后,进行了简短的归纳,分析了这些人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而证明了文学艺术的成功需要踏实这一论点。
再如《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一文:
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寒家。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还供姐姐读书……这都是些曾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作者在列举事例后,先用一句紧扣论点(标题)的话进行归纳:“这都是些曾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然后做探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由于紧扣论点,对论据做了具体的分析议论,使论据很好地为论点服务,所以很具说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