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写作能力: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要诀

提高写作能力: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要诀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作为表现手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不同:托物言志重在抒发作者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而借物喻人重在表现他人的气节、节操。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托物言志还是借物喻人,若要揭示“物”“志”“人”的相通点,就要选好“形”与“神”的结合点。

提高写作能力: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要诀

课堂指导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描写人的一种品格,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知道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样的人。

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作为表现手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不同:托物言志重在抒发作者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而借物喻人重在表现他人的气节、节操。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托物言志还是借物喻人,若要揭示“物”“志”“人”的相通点,就要选好“形”与“神”的结合点。例如我们所学的一篇课文《紫藤萝瀑布》,作者借花喻世、托物言志,根据自我经历、情感的需要,抓住藤萝花像瀑布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从“流动向前”的紫藤萝瀑布中,得到向前奋进的力量,表现了自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思想情感。再如 《陋室铭》 中,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颂扬“惟吾德馨”,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傲岸的节操。

1.借物喻人类文章的注意点

(1)对写借物喻人的文章,我们要先确定一个对象,然后抓住所描写的“物”的特点分析“物”的本质(品质),再找出“物”与人的相似处,最后感悟“物”与人的精神品质,抒发情感。

(2)一般结构:开篇(引出对象) —借物(描写对象的外在特征、内在品质,由物及人)—文末(赞美物,赞美人)。

(3)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时,所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知道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借物喻人”的方法就失去了使用的意义。

2.托物言志类文章的注意点

(1)一般结构:开头(引出物)—托物(描写物)—言志(由物及人,升华主旨)—照应开头,收束全文。

(2)“托物”由两部分构成: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点、抒写所托之物的内在气质精神。

(3)“言志”一般有三部分:由物到人、由人到人的精神、由人的精神到人生感悟。这三部分并不是每篇文章都必备,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名家示范

桃花心木

林清玄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

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www.xing528.com)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赏析点评】这篇文章以种树之法寓为人处世之理,更是以桃花心木这种特殊的树的生长过程设寓,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人生的哲理:“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力。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以此告诉人们,自主精神才是一个人的立身立世之本。文章层层深入,层层设疑,由事入理,融理于事,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物喻人,寓意深刻。哲理通俗易懂,具有教育意义。语言自然、亲切、朴实。

考场作文

冬天里的春天

窗外,风余寒犹厉,我独自踏着尚未化尽的残雪,去寻找春天。

五彩斑斓的花儿呢?遥看近却无的草色呢?啄春泥的燕子呢?没有,而映入眼中的是萧瑟苍凉的大地,看不出一丝生命活力的迹象。天空是冬天特有的苍白,街旁光秃秃的树干上树枝张牙舞爪,好像在期待着什么。一阵冷风直入我的脖颈,我不禁打了个寒战。春天究竟在哪儿,我怎么找不到她呢?

夜里,我抱着双膝流下了眼泪,学习的挫折打击了我,感觉自己正被无尽的黑暗一点点吞噬……窗外又飘起了小雪,就像是谁在削着一只巨大的白蜡笔,簌簌落下终究被遗弃。把手放在冰凉的玻璃上,留下五个分明的手指轮廓,不久又消失殆尽……

第二天,奶奶看出了我的忧郁,要带我去她的小院,她说那里有春天。

哦,院子中间挺立着一株蜡梅,那满树黄色的蜡梅花犹如一缕冬天温暖的阳光,在洁白的雪花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耀眼夺目,我赶紧走过去,俯下身子嗅一嗅,那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使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蜡梅身旁有几株枝叶茂盛浓绿的万年青,它们肩并着肩,在寒风中挺立着,一阵风吹过,荡漾起一片翠绿的波浪,涌动着勃勃生机直逼我的眼睛,它好像在说:“只要坚强,只要有信念,没有战胜不了的事情!”

正当我低头凝神的时候,奶奶说:“孩子,看到了吗?只要心中有春天,任何时候都将是春天!”

我幡然醒悟,心情也豁然开朗,原来冬天也温暖,原来冬天也很美好,原来冬天里也有爱与希望。冬天比春天多了一份考验,多了一份勇气,多了一份坚强,多了一份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回过头,奶奶正在对我慈祥地笑,目光里充满了鼓励和期待,还有一些赞许。

在严冬里,蜡梅开出了芬芳的花朵,万年青经过风雪的考验变得更加挺拔坚强,我还有什么理由停滞不前呢?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心中有信念,任何时候都是春天!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来,我一直苦苦追寻的春天,就是那不变的梦想与追求。

我找到了,在凛冽冬天里的艳阳春天!

【赏析点评】本文从环境描写开始,营造了一个十分恶劣的天气,既照应了当时“我”悲伤难过的心情,也与下文在寒风中盛开的蜡梅和万年青做对比。作者原本悲伤的心情通过蜡梅和万年青的“鼓舞”进而转好,再加之奶奶的话,自己才幡然醒悟。本文心理描写丰富,环境描写生动,过渡自然,借着蜡梅和万年青这些在冬天依旧坚挺的植物表达了作者自己的转变,也表达了面对未知要坚定自己的信念。

山中的老杏树

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儿扛着木棍儿,棍儿上挑着篮儿,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间挂着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溜溜的杏子。大多杏子又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果儿。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的杏子,我形容不出它们是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哦!我全明白了: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得摘些下面小的。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舍得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赏析点评】这是一篇优美、生动、感人至深的文章。相信每一个学生读了此文之后,都一定会认识到:文章绝不单纯是状物,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山中老杏树的特点,热情讴歌了具有老杏树品格(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胸怀坦荡、无私奉献)的人,同时从心底抒发了对他们的无比敬爱之情。

经典训练

题目:一棵树

要求:运用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提示】在写作文之前先向自己提问。如何选择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的事物的特点?确定事物特点之后,运用什么方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怎样由物及人自然揭示做人的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