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指导
先抑后扬,是一种人物描写的技巧。“先抑后扬”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先抑后扬,即褒扬某事物时,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从贬抑处落笔。运用这种方法可形成波澜起伏的情节,收获对比鲜明的效果。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就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为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的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再如小思的《蝉》,先写蝉鸣烦人以及蝉的弱小,后写蝉的生命虽短暂却非常有意义,令作者敬佩;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先写阿长的“多事”“规矩多”,后通过帮“我”买来 《山海经》来突出阿长对“我”的爱。要写好此类文章,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几种技巧:
1.抑少扬多。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一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二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应该重在后扬,抑起到衬垫作用。
2.独辟蹊径。独辟蹊径,是指从立意角度打破由习惯或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式,即打破常规思维,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看问题。例如季羡林先生所写的“雾”,原先这只是一种常见的事物,但季先生先表达了自己对其的不喜欢,再到后面写自己如何重新认识了“雾”。再如小思的《蝉》当中,对于象征着夏天的鸣蝉,作者先表达了自己的厌恶和蝉的微不足道,后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敬佩与尊重。
3.安排线索,巧妙转换。在欲扬先抑的记叙文中,往往会用到很多材料,因此在组织材料时一定要有串联“珠子”的那根线,即文章的线索。同时要设计好使“我”从“抑”到“扬”的事件,不能是突兀的、割裂的。线索往往是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我”情感的变化就是串联全文的线索,通过买《山海经》这件事情,“我”对阿长改观很大。
名家示范
读你
姜钦峰
自打我记事起,父亲就是个大忙人,他办了一家五金厂,一门心思全扑在上面,每天总有做不完的事。有时,一个星期都见不到他一面。偶尔,母亲会忍不住唠叨几句:“也该抽点时间管管女儿了。”父亲就吼一嗓子:“我一天到晚忙得半死,还不是为了这个家?”母亲便不敢再言语。我渐渐被他忽略了,在父亲眼里,他的厂子显得要比女儿重要一百倍。
那天下午放学,天上雷鸣电闪,忽然间暴雨如注。中午出门时还艳阳高照,我没带伞,回不了家,只好壮起胆子给父亲打电话:“爸,你能不能开车来学校接我?”没想到他爽快地答应了:“好嘞,你在学校门口等我,马上就来。”可是左等右等,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都走光了,我连父亲的影子都没见到。再打电话,居然关机。天色已晚,我只好冒雨赶路,回到家里已被淋成了落汤鸡,当夜就开始发高烧。
我把一肚子委屈全撒在了母亲身上。母亲便找父亲算账,寻他大吵了一架:“倘若咱家闺女有个闪失,我跟你没完!”父亲一脸委屈,那天傍晚,他确实开车去了学校,愣没找到我,偏偏手机又没电了——他去的是小学,竟然忘了我已升入初中。
我一天天长大,父亲的厂子也越办越红火。他成了当地知名企业家,受人尊敬。我就读的中学也是父亲的母校,学校举办50周年校庆时,父亲出资为母校捐建了一幢实验大楼。那次上化学实验课,我自豪地告诉同学:“瞧,这幢楼就是我爸捐建的。”同学们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我扬扬得意。回到家,我把这事告诉父亲,本想趁机讨好他,不料却讨来一顿教训:“丫头,你只管用功读书,人都要靠自己,别指望我将来帮你,我的一切跟你无关!”我气得大哭,不甘示弱,大喊道:“谁叫你们当初要生我?”父亲噎得半死,扬起手要打我,被母亲一把拉住了。他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女儿,此后,我和父亲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冷战。
转眼初中毕业,学校要召开毕业典礼。晚饭时,我说:“爸,学校明天举行毕业典礼,要求家长参加,你能来吗?”“哦,毕业了,这么快——”他停下筷子,有一搭没一搭地应着,显然脑子里还在想着别的事情。我根本没指望他能参加,不过例行公事,顺便通知他一声。从小到大,他从不过问我的学习成绩,更别说参加我的家长会。
父亲的到来着实让我感到意外。毕业典礼都开了半个小时了,父亲才夹着公文包行色匆匆地进了礼堂,一身黑色西装、白衬衫,还打了领带,径直走到后排,找了个空位坐下。南方的6月,已是盛夏酷暑,别人都穿着短衣短裤,唯独父亲一身正装,显得鹤立鸡群,又有些滑稽。父亲以最隆重的方式参加了我的毕业典礼,我心怀感激,不时地回头瞟他一眼。他却装作没看见我,依然端坐一角目不斜视,头上汗如雨下,礼堂没有空调。毕业典礼的最后一项,颁发单科成绩奖,五门功课,我得了四个第一,轮番上了四次台,我成了全场的焦点。每次轮到我上台领奖,父亲都拼命地鼓掌,然后不停地擦汗。
坐父亲的车回家,他默不作声,双手扶着方向盘,专心致志地开车,脸上依然是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一到家,父亲赶紧脱掉西装,扯下领带,胡乱地抹了额头上的汗。然后,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两张稿纸,递到我面前,“瞧,昨晚我还特意准备了一个演讲稿,本以为学校会请我上台发言,没想到风头都让你这丫头给抢了。”我默默地看着他,一言不发,他也看着我,脸上掠过自嘲的神色,眼神却出卖了他,那份得意分明快要溢出来了。父亲忽然使劲拍了拍我的肩膀:“行啊,丫头,比爸爸强多了!”说完嘿嘿地笑了。长这么大,我从没见他这么开心过,眼泪差点出来。那年我15岁,第一次读懂了父亲。
(有删改)
【赏析点评】本文先从父母的对话、父亲雨天接“我”放学、忘记“我”的年级、责备“我”爱夸耀几件事情中,塑造了一个不关心女儿、只顾着事业、亲子关系糟糕的父亲形象。这些事情让“我”对父亲来参加毕业典礼不抱任何希望,为下文父亲隆重地参加毕业典礼做铺垫,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让人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一位虽然忙于工作但不忘教育孩子、十分尊重孩子的家长的形象。
考场作文
几年前,办公室前有一棵木棉树,足有四层楼那么高,想必已经在那里生长很久了。不过,我却不大喜欢它,因为它让我的办公室变得昏暗,阻碍了我眺望远景的视线。木棉树的外形也不好看,粗糙而简单,比起旁边那棵榕树的风姿,差得远了。站在窗前,必须透过它身体上的夹缝,才能看到远处的风景。为此,我懊恼了好长一段时间,曾建议将它砍掉,但这愿望始终没有实现。(www.xing528.com)
搬进办公楼的第一年春天,校园里其他的树呈现出浓厚的绿意,唯独眼前这棵木棉树仍是光秃秃、灰蒙蒙的,稀疏的枯枝顽固地向上翘着,像冬眠未尽似的。我暗自庆幸:这下可好了,它一定是枯死了!
一天早晨,我照例打开窗户透气,却意外地发现了树枝的异常:树枝上星星点点的,微微泛着绿光。我仔细察看,原来,这棵几乎被我遗忘的树,不知什么时候开出了黄豆般大小的花苞,一层淡绿也呈现在它的枝头上。这个发现,立即拉近了我和它的距离。它也好像为了讨好我似的,很努力地绽放自己,一天比一天精妙,一天比一天深奥……从此,树的形象在我的眼里和心里都变得光辉起来。
我喜欢沾满露珠的木棉花,一串串像风铃似的摇曳在晨风中,仿佛在演奏着一首美妙的名曲。
那个夏天,繁茂宽大的绿叶拥挤在我的窗前,为我遮挡了骄阳烈日,办公室全然没有了先前那种阴暗和郁闷之感。微风吹拂下,那些满身洁白、散着暗香的木棉花,飘进室内,飞到我的案头。有好几次,还沾在我的身上。我不想抹去它,任由它沾着,这是我和它的缘分。它早已成了我生命中最美丽的图景。
以后,每到一个地方,每看到一件事物,我都努力找寻它的美。因为我知道,美不是可以轻易发现的,它常常隐匿在不起眼的地方,你一旦发现,就会拥有意外的惊喜。
【赏析点评】作者一开始就指出自己不喜欢办公室前的木棉花,紧接着对此做了充分的解释,说它挡住视线、粗糙简单,同时也使前文的“抑”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可信。同样地,在由“抑”转“扬”的过程中,作者设计了“开花”的情节,这株原先枯萎的树通过顽强的毅力改变了它在“我”心中的形象,全文过渡自然。
我以为我读懂了善良
奶奶家的村子里有个嫣红疯子。
听“嫣红”二字还以为是个羞涩可爱的大姑娘,可她却偏不是,整天在村头闲逛,斗鸡走马,还厚着脸皮挨家挨户讨吃的。因为没爹没娘,就连我们这些小孩也敢当她的面起哄。总之,村子里没人待见她,但嫣红似乎并不在意,受委屈了,也只是嘿嘿一笑。
每当嫣红跨进家门,奶奶总是随手端一碗桌上的剩菜,重重地摔到她手中,不忘说一句:“快吃,吃好了快走。”看嫣红吃得香甜,又紧接一句:“可别想偷我的碗!”此时嫣红总会一愣神,神色一下子黯淡了,飞快地扒光饭,把碗轻轻放在门口,然后悄悄走了。我偷偷看着她远去的背影,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那时候,我觉得像奶奶这样施舍饭的,简直是菩萨。
后来,嫣红慢慢地很少来讨饭了。再次见到她是一个雨夜,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窗。
那天晚上,雨下得很大,像是老天痛苦地宣泄,想要吞没整个人间。我被大家的吵闹声吸引到窗前,弟弟指着窗外:“三伯家的疯狗又跑出来了,真怕人——啊!”他突然叫起来,雨帘中,一辆汽车疾驶而来,撞上在雨中躺着的狗,又毫不犹豫地驶去,只留下一长串轰鸣。就在人们认为好戏结束时,一个瘦小的身影——嫣红疯子从一旁闪出,抱住躺在地上挣扎的小狗!她没打伞,任由瓢泼大雨打在她身上。模模糊糊中看见她抱着狗,在雨中蹲着,好似在安抚那狗。不知过了多久,她魂不守舍地慢慢走开,那瘦小的身躯却没有颤动一下,我仿佛看见她瘦小身躯中坚定的信念。这时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走啦,疯子和疯狗,有什么好看!”我被奶奶拉着,看见嫣红离去的背影,孤单又瘦小,倔强又坚定。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嫣红离人们很远,而我,也是那“所谓善良”中的一员。“世上没有正义,只有正义感”,有强烈正义感的,正是我们。
第二天清早,村中小路边出现了一个小坟丘,谁也没敢动它。从那以后,谁也没见过那个“嫣红疯子”。我希望她远离这里,去到一个自由纯净的世界。
我曾以为自己读懂了善良,也能尽力做到善良,但直到看到嫣红,她真实的善心让我看到胆怯、懦弱的自己。真实的善意不分大小,而是出自本心。其实它很简单,就如大雨中一个坚定的背影。
有时我会想,也许嫣红并不是疯子。疯的,是我们。
【赏析点评】 本文描写了一个“疯子”带给“我”的转变。这个主角原先在“我”眼中是疯疯癫癫的,是连村里的小孩都会起哄的对象。直到雨夜之后,“我”才发现,其实真正善良的是这个我们眼中的“疯子”。从开头的“疯”到后来的“善良”“坚定”“纯净”,作者通过一件事情设置了巧妙的转变。我们身边也有这样被我们忽视、嘲笑但实则十分无辜、善良的人,因此本文在揭示道理的同时,让我们学会了感同身受,反思自己。
经典训练
题目:原来,你心里有我
要求:①抓住题目中“原来”一词,写出情节的变化和起伏;②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时,先选择好要构思的事件、素材,抑1~2件事即可,“扬”的转变要细写;③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