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记叙事件外,刻画人物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人物描写常用的手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通常情况下,刻画人物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即通过刻画其他人物或描绘环境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一)外貌描写
也称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行为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老舍曾说:“在短篇小说中,须用简洁的手段,给人物一个精彩的固定不移的面貌特征。”记叙文也如此,不宜用冗长的篇幅描写外貌,也不应将外貌写得没有特征。描写不仅要有“长相”,还应有“性格”和“灵魂”。所以,外貌描写关键要善于抓特征,绘形传神。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关键是选点。
1.根据“观察者亲疏”来选点
描写陌生人,要选择“与众不同之处”(富有特征处)进行描写;描写熟人,应选择“与过去不同之处”来着手;描写亲人,应选择“以往未发现之处”入手。
《贝多芬传》中,作者着力刻画贝多芬的“与众不同之处”。音乐家给人的感觉是飘逸浪漫的,而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则不突出、不出众,甚至有点丑陋,通过平庸的外表来反衬贝多芬坚强、伟大的灵魂。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斯头上的乱蛇”。……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嗑破核桃。……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有一副往往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
——罗曼·罗兰《名人传·贝多芬传》
鲁迅在《孔乙己》中,没有刻意雕饰语言,也没有进行着意的刻画,只是抓住孔乙己富有特征的“长衫”客观勾勒。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制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
如在陈炳熙《最精彩的表演》中,川喜多长政初见梅兰芳,对梅兰芳的刻画展现的是他“与众不同之处”,再见梅兰芳则展现的是梅兰芳“与过去不同之处”。而正是对这一变化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梅兰芳不惜牺牲自己的艺术财富,拒绝为日本公演的勇气和决心,表现了他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
2.根据“表达需要”来选点
外貌描写忌脸谱化,选择角度和描写效果都应与写作功能和读者相关联。
(1)体现人物的核心性格特征,突出人物的风度、气质和神韵
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描写,体现黛玉内向、聪慧、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如茨威格在《托尔斯泰》中对托尔斯泰眼睛的刻画,旨在体现托尔斯泰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表达目的不同,用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以及描写的力度也不一样。只为体现人物的典型性格,用词可褒可贬,往往需要工笔细描;若是文中有征婚启事、推荐信等的外貌描写,则要用褒义词,可繁可简;而寻人启事中的外貌描写则要简笔勾勒,抓住容易辨认的特征进行描写。
(2)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惊讶、同情、崇拜、赞美或憎恨、鄙视、反感等)
如鲁迅在《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选择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脸色、手的变化进行刻画,表达对闰土深切的同情。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鲁迅在《药》中描写康大叔的外貌时,表现了康大叔性格的粗鄙,表达作者对他的厌恶之情。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二)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的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有内心独白、幻觉展现、动作暗示、景物烘托、心理概述等。最常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内心独白
一般使用第一人称。可直接写“我”的想法、感受、打算等,是“我”的感情、情绪的自然流露。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话外音,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重要手段。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都德《最后一课》
这是一个失去国土的小学生——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当他知道这是“最后一课”之后,内心悔恨万分,懂得了上“最后一课”的意义,感到了它的珍贵。心理描写具体细腻、形象可感。
2.幻觉展现
幻觉能折射出人物的心愿或思想感情。人在特定的状态下,耳边或眼前会出现虚幻的画面或声音,而这些往往是自己最想或最怕听到和看到的,如将这些内容详细准确地描绘出来,就是当下人物内心的最好写照。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是《藤野先生》一文的结尾,鲁迅先生通过心理幻觉,描绘自己对先生的思念和敬仰之情。
3.多种结合
心理描写既可直接描写,也可用环境、神情、动作、语言等间接描写的方法进行描写。成功的心理描写,往往都是多种方法的“合奏”。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这是选自《孤独之旅》中的一段,通过语言、动作和环境的描写,生动细腻地写出了杜小康对前方的恐惧与迷茫。
【提醒】(www.xing528.com)
(1)心理活动应是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而不能为心理描写而进行心理描写。
(2)写心理活动时要防止出现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情出现时,才伴之以心理描写。
(3)写心理活动时要细致地写出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人的行为是人的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动作描写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动作描写的常用技巧有:
1.动作描写要符合人物身份
人物的身份不同,其行为方式也就不同。如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是这样描写先生读书时的动作: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些极富趣味的系列动词,活画出一个旧时代私塾先生如痴如醉的读书模样,如果不是一个封建时代的老学究,是断不会有这个动作的。
2.动作描写要有连贯性
人物的动作总是为事件服务的。如果是比较复杂的事件,完成它常常需要一连串的动作。
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回来。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
为塑造武松的性格,施耐庵就安排了一回“景阳冈武松打虎”,全是写武松怎样“打”,精选“闪”“抡”“劈”等连贯性的动词,体现武松的英雄本色和高超武艺。书中写武松采取先防御、后进攻的策略,显示出他的谋略与机智。作者正是通过对武松打虎的全过程的生动细致描写,表现了武松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3.动作描写需要配合必要的修饰语
为了把动作写得更传神、更生动、更有意味,有时还需要对动作进行必要的修饰,即在动词前加上修饰成分,这样写出来的人才更真实生动。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鲁迅《故乡》
杨二嫂“回转身”这个动作的修饰语是“愤愤的”,表现她的不满和气愤;“向外走”的修饰语是“慢慢”,表现走的状态,没捞到东西肯定是心不甘情不愿,又有点“恋恋不舍”;“塞”的修饰语是“顺便”,表现她麻利的动作,让人觉得是在不经意间顺带的,而不是刻意要“偷”东西。有了这些修饰语,对杨二嫂的动作描写就更准确、更生动了,人物形象也就更鲜明了。
4.动作描写要注意动词的锤炼
同一个动作,有许多词(近义词)可以表现,这时候就需要精心选择,选用那些最富有表现力的词。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同样写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出场的付钱动作,就很值得玩味:
“(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第一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最后一次)。“排”和“摸”虽然都是付钱的动作,但二者的用意显然不同。前者表现了孔乙己本来就没什么钱,却要在众人面前(尤其在“短衣帮”面前)摆出有钱人的架子,显示自己与众不同、高人一等;后者描写了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后,爬到酒店“对了门槛坐着”喝完酒后付钱的动作,拿的时候这里摸摸那里摸摸,表现他已落魄至极,身上仅有这四文大钱。
(四)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它并不是声音的记录,而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所以,语言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和心理。语言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炼典型语言来凸显个性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
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施耐庵《水浒传》
鲁达的语言描写,凸显了他好打抱不平、疾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特征。
2.选取典型片段来聚焦情感
场景太大,时间跨度太长,都不易于语言描写。只有结合特定的场景和情态,用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语言描写才会具有感染力。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都德《最后一课》
文章选择下课的典型片段,集中展现韩麦尔先生当时的心境,钟声的敲响预示着这堂课的结束,他的语言体现出他当时的痛苦与难过,也体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整篇文章相比,典型片段更具有震撼力。
3.借助标点符号来增加感染力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鲁迅《故乡》
通过省略号写出了中年闰土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的麻木形象,体现了闰土被生活磨去了所有光芒、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形象。
【提醒】
写作时,不能机械地按照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这四种方法进行描写,而是根据写作的目的,选择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和品格以及当时的情境的描写方法。“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描写人物时,要将这些方法综合起来,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