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思的前提:选材与裁剪
一篇文章需要筛选合宜的材料来体现立意。如果说立意是文章灵魂的话,那么材料就是构成文章的骨肉。两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1.选怎样的材料
(1)选“熟知”材料
写作从来都是扬长避短的,选择自己有能力表达的材料,避开自己没有能力表达的材料。材料来源于生活,我们所选的材料当然应该反映真实的生活。说真话、诉真情是我们的原则。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才能了然于心,才会真实动人,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
(2)选“独特”材料
生活看似相似,实则不然。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历程,不同的生活圈子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个体。写作时应力争“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就平常素材翻出新意,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对旧材料,可以延伸拓展,沿着原有的故事继续设想后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可以逆向解读,撇开一般性的观点认识,从与之相反的角度去审视旧材料;可以转换视角,在叙述主体、切入角度上创新,等等。
(3)选“微小”材料
生活是首平凡的歌,我们接触的都是小事、琐事,但正是这些平凡的生活图,编织了岁月的画卷,传递出生活的馨香。“微小”就是从小处入笔、小处着眼,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爸爸逼“我”去上学,爸爸让“我”去闯练;《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爸爸指导“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目送》中:父亲送“我”去学校,怕让“我”尴尬,把破三轮车停在学校边的小巷里……这些都是小事,却体现出一个大的主题。
(4)选“热点”材料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选材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时事新闻,这样才能为文章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如最近的《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都属于热点材料。
2.如何裁剪
(1)围绕目的截取
根据文章的中心和目的选取好的材料,并对所选材料进行大刀阔斧的截取,不能原样照搬,而要进行技术性的处理。例如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前半部分选取修改文章、送客、复信等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的美德;后半部分则从作文与做人两方面取材,表现其严于律己的品质。选材很好地突出了中心。
(2)确定材料详略
中心不但决定着材料的取舍,也决定着详略的安排。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要详写,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材料应略写。如魏巍的《我的老师》,文章共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从“面”上略写;后两件事,给“我”印象最深,也最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与依恋,故从“点”上详写。文章内容点面结合,有详有略,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文章结构疏密有间。
(3)注重材料角度
此外,围绕中心选材,还要注意材料使用的切入角度。明代画家董其昌说:“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取材入画如此,选材成文亦然。
(二)构思的基本方法
我们经常说写作时要勤思考、会思考,可“想不起来”“不知道怎么想”却是学生写作面临的问题。下面介绍三种“想”的基本方法。
1.类比调动法(www.xing528.com)
将构思所涉及的问题跟生活中所见、所闻、所经历的现象进行类比,调动生活意识和表达经验来处理构思所遇到的问题,如文体问题、叙述方法和叙述角度问题、材料处理问题、文章框架的搭建问题等,并形成习惯,变成能力。
2.重点确定法
认准自己表达目的的核心问题,思考其与哪些问题相关,受哪些问题支撑,厘清基本思路。
3.自我整理法
第一,明确写作的目的——为什么要写,写给谁看,要达到什么目的。第二,根据这个目的,确定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话题以及所需的材料。第三,根据读者对象的特点,确定基本内容、切入角度。第四,搭建基本内容的框架,形成视觉化的书面文体。第五,反思、调整——坚持立意的恰当性、可写性。第六,尝试表达——写作想象。
(三)构思的技巧
选材之后,如何将材料更好地呈现,就需要一些构思技巧了。
1.线索贯穿法
即文章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线索可以是人物或人物的某一个部位,如 《孔乙己》 就是以小伙计“我”的见闻为线索,如朱自清的 《背影》,就是以背影为线索;有的是以物为线索,如 《羚羊木雕》 中的羚羊木雕;有的是以事件为线索,如 《范进中举》 就是以“中举”为线索;有的是以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故乡》,就是以“我”对故乡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线索清晰,就能文意贯通、纲举目张。在形式上,可以是标题句贯穿全文,可以是相似句贯穿全文,也可以是中心句贯穿全文。
2.片段组合法
把几个相互关联的故事按一定顺序组合成文,共同表现同一主题,使文章形散神聚,结构呈现内在的严谨性。
3.悬念解疑法
所谓悬念,是指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利用悬念进行叙事,在文字作品中十分常见,如《智取生辰纲》中,就有悬念的运用。精干练达的杨志竟然被“枣贩子”劫了生辰纲,激起了读者探索事态发展背后的原因的欲望,注意力就会被吸引。悬念一般要从提出、破译、完成三个方面入手,形成一个独立事件,这样才能较好地表现主题。就一篇作文来说,悬念不宜设置过多,一般有一两个就行了。
4.欲扬先抑法
欲扬先抑,是指为肯定某人、某事、某物、某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5.卒章显志法
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恰当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强文章的深刻性和感染性,达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朱自清的《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等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典范。
6.人类进化图法
这种方法就是无视时间的存在,把不同时期的人类依序摆在同一平面上,让读者一目了然。这种感觉就像有人拿熨斗把不同厚度的人类时间烫平,然后一一列出来,整齐地摆在一块儿。如陈村的短篇小说《一天》便运用了这样的技巧。主人公张三的“一天”等于17岁的“早上”加40岁的“中午”加70岁的“夜晚”,小说运用此法,把张三无趣的一生,打造成了非凡的“一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