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第九景-德育指南针故事

北京第九景-德育指南针故事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都春浓任群游,柜台送暖遍神州。燕京八景添一景,秉贵售货领风流。”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后来报纸上也把“秉贵售货”作为“北京第九景”宣传了。张秉贵本想缓和一下“第九景”的压力,不料大量的来信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北京第九景-德育指南针故事

他的售货艺术,虽不属于文坛画苑,舞台球场,但其魅力却风靡了神州,使千千万万的顾客为之倾倒。这“倾倒”之中,洒下了他多少汗水,又渗透了人们多少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首都春浓任群游,

柜台送暖遍神州。

燕京八景添一景,

秉贵售货领风流。”

1977年,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春节,星回斗转,万象更新。一位老顾客送来一张诗笺,用毛笔公公正正地写着上面4句颂词。

这位老顾客年逾古稀,银须白发,是位退休的知识分子。他住在灯市口附近,是百货大楼的常客,多次提出一些表扬和建议,及时、准确、在行。他钦佩张秉贵在十年动乱中坚持优质服务的突出表现,特意写了这张诗笺。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后来报纸上也把“秉贵售货”作为“北京第九景”宣传了。

历史上有名的“燕京八景”是太液秋风、琼岛春阴、卢沟晓月、金台夕照、西山晴雪、玉泉垂虹、蓟门烟树、居庸叠翠。这八景流传已久,境遇却并不相同。有的至今仍是游览胜地,有的已是少为人知了。如果按观景人数作个统计,这位老者的称颂正是反映了真实情况而绝非过誉。

张秉贵站了40多年柜台,直接接待过的顾客少说也有三、四百万人次,而参观过他售货从而受到教育或者得到某种艺术享受的人,数量就更为可观了。百货大楼每天至少接待10万以上顾客,张秉贵在一楼售货已经20多年,带上劳模标志也已20年。在他的柜台前,特意来参观的人一年比一年多。粉碎“四人帮”以来,参观的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参观的人比买糖的人不知要多出多少倍。每天一开门就挤满了人,挨近柜台的一行是排队买糖的,后面便是参观的。但买糖的和参观的也很难分清,有人买了还看,看了再买,有的一站好半天,所以常常是人越聚人越多。挤不到前面看不清的人,便挤到上下楼梯台阶上去。虽然百货大楼货岛之间距离宽阔,仍然摩肩接踵,通道堵塞,人们往往得绕到货岛后面才能通过。在众多的“观景”者之中,有些人是熟识的,更多的是素不相识,却也都愿意挤上前去说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

一位小伙子排队买糖,轮到他买时却又自动站到队尾去了。这样反复几次后才买了几两糖,并对秉贵说:“我观察半天了,您卖糖的动作是始终如一的,规范化的,有很强的节奏感,如果配上音乐,一定是极好的艺术。难怪天天有这么多人看您售货。”一位东北口音的中年人突然挤到前边拉住张秉贵的手说:“我不是来买糖的,是特意来看您的。我来了3次了,前两次您没当班,可今晚我就要走了,我想一定要再来一次,见不到您多遗憾呀!现在见着您了,我真高兴。”(www.xing528.com)

到了换班吃午饭时间,有人来接替。张秉贵刚要离开,3位身穿维族服装的顾客来到面前拦住他说:“请您别走,再卖几位吧!我们从新疆来,您一走就看不到了。”张秉贵连忙说:“好,我不走。”说着又接待了几位顾客才去吃饭。饭后回来,见那3位新疆人还站在那里,忙迎上去问:“您几位等了这么久?”“我们到楼上转了一圈,估计您该回来了,才又来等您,看不够啊!”张秉贵完全理解顾客的心情。他想顾客来看他售货,代表了广大群众对社会风气好转的关切、支持和对人与人之间新型关系的恢复与发展的殷切期待。但是,能直接来看的人毕竟不多。除了卖糖,还能不能给大家点什么呢?恰好,红旗杂志来约稿,他请人帮助把多年经验写成一篇文章。

5月,《红旗》刊登了张秉贵的署名文章《为革命站柜台》,概括地表述了他的思想和工作。文章分三部分,头部分是“心有一团火,温暖工农兵”;第二部分是“要有过硬的技术,也要有正确的方法”;第三部分是“要有一股大干社会主义的劲头”。文章写得朴实、真切,看了如见其人。

张秉贵本想缓和一下“第九景”的压力,不料大量的来信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每天从全国各地寄来大量信件,几封、十几封、甚至几十封。有热情的称赞,有殷切的期待,有推心置腹的陈述,有披肝沥胆的检讨,有掷地有声的誓言,也有质疑问难的询问。

同行的来信最多,反映也最强烈,特别是青年售货员,更是诚挚而热情。沙市中心百货商店一位售货员来信说:“我是商业新兵。5年多来,每天基本上都和顾客发生争吵,不是硬顶就是冷碰。……我已经写了决心书,要老老实实向您学习,希望您收下我这个徒弟。”绥花县杂货商店职工来信说:“希望您不仅带好身边的徒弟,也收下我这个远方的徒弟。”北京一名中学生来信:“过去几年,我总想,干什么都比当售货员强。可自从读了您的文章,我体会的确是‘没有低人一等的工作,只有低人一等的思想!我决心当一名售货员,当一名您的徒弟,用您一团火的精神来衡量自己,做一名勤勤恳恳的人民售货员。”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有多么可爱啊!读了这些来信,张秉贵能不激动吗?

一封封来信送到张秉贵手中。起初,他还简要地写回信。后来,来信太多了,实在不可能一一作答。怎么办呢?他知道多少同志在期待着回音啊!办公室替他解了围,拟了一封格式信,印出来作为一般的复信。但张秉贵始终坚持读群众来信并重点作复。这是他的社会责任,也是使他不知疲倦的一种力量。

秉贵售货受到这样广泛的重视和赞誉,起到这样大的作用,不是偶然的。这是党的教育和培养的结果、是他高度自觉的结果。他的一言一行,时时处处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曾连续4次获得北京市委财贸部和一商局党组发给的优秀共产党员的证书。

1977年8月,张秉贵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他用实际行动贯彻大会精神,在柜台上的工作更出色了。

出席十一大归来,张秉贵接待了《北京日报》记者的采访。随后,该报在头版通栏开辟“学习张秉贵,做张秉贵式售货员”专版,在全市引起很强的反响。1978年1月8日《北京日报》发表评沦,并在“学习‘一团火’,献出光和热”的标题下,摘登了一组来信。写信的不仅有售货员、服务员,而且有工人、农场职工、解放军战士、汽车售票员和小学学生。他们说,张秉贵“像一面镜子立在我面前”,说“张伯伯‘这团火’,真是把我从冷烘热了”,说“我觉得在我前进的征途上也添了一把火,我要让这把火越烧越旺。我一定要做张秉贵式的产业工人。”

啊,“张秉贵式”,这就是“北京第九景”的新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