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张孝骞仅在协和做了半年住院医师,便又被重新提升为助教和总住院医师。
1926年,美国罗氏基金会出资,从中国选送一批医生去美国学习。张孝骞被选中了。
他的指导教师哈罗普却建议说:“你还是做血容量的工作吧,因为你的研究期限只有一年,而肾上腺是一项长期工作,你的时间显然不够用。”
张孝骞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很快制订了一份血容量的研究计划。哈罗普看过计划,高兴地说:“这个计划很好。的确,在血容量问题上,我们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东西。比如糖尿病人,易得酮症,产生酸中毒。其临床表现为脱水,甚至出现休克。然而,这类病人的血容量有无改变呢?至今谁也说不清楚。因此,对糖尿病人的治疗,自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为了测定血溶量的变化,首先必须建立起测定方法。用一氧化碳来测定血容量,目前仅仅适用于动物试验。如果能在临床上把这个方法建立起来,那无疑是对医学的一个贡献。关键问题是要用较小量的一氧化碳,使受试者不受损害。你计划的微量血一氧化碳测定法,应能解决这个问题”
从此,张孝骞埋头于实验室,紧张地从事着研究工作。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当美国临床研究学会召开1927年的年会时,张孝骞的《测定循环血容量的一氧化碳法》和《糖尿病酸中毒时的血容量》两篇论文在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这两篇论文首次确定了在临床测定血容量的一氧化碳法,并且得出了糖尿病酸中毒病人血容量下降的结论。这就为相应疾病的临床治疗找到了可靠的依据。
当这两篇论文在美国的《临床研究》杂志上发表出来的时候,张孝骞已经回到了协和医院的病房和实验室中。(www.xing528.com)
他的成果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被收入到医学教科书中,他本人亦被晋升为协和医学院的讲师。
在协和,张孝骞继续从事血容量研究。他的第一项实验,是测定甲状腺机能亢进和甲状腺机能低下病人的血容量变化。他首次证明了甲亢病人血容量的增加和甲低病人血容量的降低。这项成果在美国《临床研究》杂志上发表后,同样为医学界所公认。
他的第二项实验,是研究水肿病人的血容量。对于这类病人的血容量,当时医学界存在争论。有人推断说,水肿病人表现为全身水份过多,血液被过多的水分稀释了,血容量可能增加。有人不同意这个推断,却也拿不出证据。张孝骞的实验结束了过场争论。他证明,一般水肿病人的血容量大为降低。这一结论,为临床治疗指出了一个新途径:对于这类血容量下降的水肿病人,必须采取增加血浆蛋白的办法来医治。
上述工作完成后,时间已到了30年代初期。这时,协科医院内科决定成立消化专业组,张孝骞担当了组建任务,开始涉足一个新领域。他一方面建立消化专业门诊部,一方面开展胃分泌功能的研究。首先,他在我国第一次采用组织胺方法进行胃液化验,这一方法比过去沿用的试餐法前进了一大步。此后,他又系统地对大系列热病患者的胃分泌功能进行了探索,揭示了发热时胃症状的部分机理,并对结肠病、阿米巴痢疾、消化性溃疡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大量成果。
1932年,张孝骞被晋升为副教授。第二年,他再次来到美国,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布龙菲尔德教授的实验室进行为期半年的胃分泌功能研究。
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张孝骞已经清晰地看到了实验医学金字塔的顶尖。他决心向这个顶尖攀登,决心在风华正茂的年华为人民的健康事业顽强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