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层的结构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它不仅是维持生物生命所必需的物质,而且参与地球表面的各种循环过程,如水循环、化学和物理风化、陆地上和海洋中的光合作用及腐败作用等。
大气层的结构
地表大气平均压力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每平方厘米地球表面包围1034克空气。地球总表面积为510100934平方千米,所以大气总质量约为5.2×1015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0-6倍。大气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稀薄,50%的质量集中在30千米以下的范围内。高度100千米以上,空气的质量仅是整个大气圈质量的百万分之一。按气温垂直分布对大气分层(热分层),可以分为以下5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赤道附近为16~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千米,两极附近为8~9千米。夏季较厚,冬季较薄。这一层的显著特点是: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大约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由于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发射出来的热量的影响而膨胀上升,上面冷空气下降,故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强烈的对流,对流层也正是因此而得名。②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在对流层中,因受地表的影响不同,又可分为两层。在1~2千米以下,受地表的机械、热力作用强烈,通称摩擦层,或边界层,亦称低层大气,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活动在此层。在1~2千米以上,受地表影响变小,称为自由大气层,主要天气过程如雨、雪、雹的形成均出现在此层。对流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最密切。
穿越大气层从对流层顶到约50千米的大气层为平流层。在平流层下层,即30~35千米以下,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在30~35千米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平流层的特点:一是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二是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很少出现天气现象;三是在高15~35千米范围内,有厚约20千米的一层臭氧层,因臭氧具有吸收太阳光短波紫外线的能力,故使平流层的温度升高。(www.xing528.com)
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0千米高度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热 层
80~500千米称为热层。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热层下部尚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因此偶尔会出现银白并微带青色的夜光云。
散逸层
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散逸层。这层空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部分分子发生电离;使质子的含量大大超过中性氢原子的含量。散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故又常称为外大气层。由于空气受地心引力极小,气体及微粒可以从这层飞出地球致力场进入太空。散逸层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该层的上界在哪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实际上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散逸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有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