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是人们对冷暖的一种感觉,人们常常用寒、冷、热、凉、烫等词来说明冷热的程度,但准确地说,这是一种温差概念。这是以人自己的体温为标准,以感知测试对象与自己体温的温差作出的判断。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人体就像一支温度计。
贾思勰指出,牧民做奶酪时要使温度“小暖于人体”;而做豆豉时应“令温如腋下为佳”。有意思的是,现代医家仍以腋下温度作为体温的标准。元代王桢也主张用体温测蚕室的室温(“以为体测”)。他认为:“自觉身寒,则蚕必寒,使添熟火;自觉身热,蚕亦必热,约量去火。”(《农书》)宋代蔡襄记载在焙制茶叶时,亦“用火常如人体温”,“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茶录》上篇)。
利用自然界物态的变化来测量天气的温度比起用体温估计要客观得多,刘安用水的溶解和凝结判定气温,他写道:“见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暑”(《淮南子·兵略训》)。(www.xing528.com)
此外,古代工匠在冶炼和烧陶过程中,掌握了通过火焰颜色来判断温度,欲称“看火候”。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最早记载了关于火候在冶炼中的应用,其中写道:“凡铸金之状,金(铜)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这显然是利用焰色来判断金属冶炼时的温度。一般来说,最初熔解时,金属中含有一些杂质,它们挥发时就显得“黑浊”;接着,熔点较低的锡被熔解,挥发时焰色呈“黄白”;温度再上升,铜被熔解并挥发,焰色呈“青白”。当达到炉火“纯青”时,才是开炉铸造的时候。
炼丹术士在炼丹过程中十分注意温度控制对炼丹的作用,也是通过观察“火候”来掌握温度的升高与降低的。此外,火候还包含物质成份的信息,例如,“消硝石”(硝酸钾)的焰色为“青紫”,氧化铜焰色为“似红金”,“硝汞”(汞与硫的合金)焰色为“青焰”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