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三态变化与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自然界中雨、雪、霜、露的气象现象。早在商代,人们已记载了有关阴晴雨雾的变化情况。到了周代,《诗经》中有“白露为霜”的诗句,说明他们已经注意到霜与露的区别。对于雨、雪和雾的形成,古人认识到,雨为“积水上腾”(《庄子》),“地气发,天不应,曰雾。”(《尔雅》)宋代的蔡卞说道:“水气之在天成雾,雾,云之类也。”(《毛诗名物解》)“盛阴之气,凝滞为雪”(《春秋说题词》)。
汉代王充认为:“云雾,雨之微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雾,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论衡·说日》)说明雨雪霜皆与气温有关系。此外,他还进一步指出:“夫云出于丘山,降散则为雨矣。人见其上而坠,则谓之天雨水也。夏口则雨水,冬日天寒则雨凝而为雪,皆由云气发于丘山,不从天上降集于地,明矣。”(《论衡·感虚》)并且还指出:“寒不累时则霜不降,温不兼日则冰不释。”(同上)由此可见,王充不但对雨露霜雪有正确的认识,而且对温度变化与热能的积累也有所认识。
对于雨露霜雪的成因,人们也提出许多见解。例如西汉的董仲舒认为:“二气之初蒸也,若有若无,若实若虚,若方若圆。攒聚相合,其体稍重,故雨乘虚而坠。风多则合速,故雨大而疏;风少则合迟,故雨细而密。其寒月则雨凝而上,体尚轻微而因风相袭,故成雨焉。寒有高下,上暖下寒,则上合为大雨,下凝为冰,霰,霜是也。”董仲舒利用“气”的理论解释冰霰霜的形成,他把水比作阴气,阳光比作阳气,阳光照射水,使水蒸发为水蒸气,水汽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形成冰霰雪。
对于物态变化的观察,古代炼丹术上有着很好的研究。在炼丹过程中,这些方士有着严格的规程。在一定程度上讲,他们的严格操作保证了观察的精确性,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结果,为化学和热学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有用的知识。
《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炼丹术的专著,它成书在公元2~3世纪。书中记载了水银受热蒸发的实验,即“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尘埃”。由于水银的性质很奇特,是团转流动的液体,受热后又极易挥发。因此,魏伯阳称它为“河上姹女”,要使它不易挥发(“将欲制之”),就要将它与硫磺(“黄芽”)化合生成黑色的硫化汞,再对它加热,使之升华,则变成红色的丹砂(硫化汞)原状。书中还对炼丹设施作了总结,这些炉与鼎的制作涉及到能否保证炼丹时保持温度,通风、受热均匀的问题。
《抱朴子》对炼丹方法有着较为详细的记录,这涉及到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炙(局部烘烤)、焙(焙化)、抽(蒸馏)、飞(升华)、伏(加热使药物变性)等。由于升华现象较为特殊,炼丹术士在设计实验器具时都要考虑到升华时的态变特点。
对于物态变化,除了上述的蒸发、凝结、冻结、升华等现象外,古人在生活中还注意到沸腾和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宋代蔡襄对泡茶时煮水的过程作了详细的描述。在水未沸腾时,因为无气泡产生,称作“盲眼”;水刚开时,水中气泡像“触眼”那么大;水温再高些,气泡像“鱼眼”那么大;最后达到水泡滚动跳跃起来(《茶录》上篇)。苏轼也曾写诗叙述煮水泡茶的情况。他写道:“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声”(《王桢农书,百谷谱集之十·茶》)。明代屠龙对沸腾时温度还分了等级,他认为:“始如鱼目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泉涌连珠,为二沸;奔涛溅沫,为三沸。”(《考盘余事》卷3)估计这三沸的温度范围是:一沸约75~80℃,二沸为85~90℃,三沸为100℃。
陆游曾注意到墨盒内墨水蒸发的现象,他写道:“复之以匣,数日墨色不干。经夜,即其气上下蒸濡,着于匣中,有如雨露。”(《老学庵笔记》卷8)“墨色蒸,上腾其墨,乃著盖上,久之,盖上之墨复滴砚中”(同上)。陆游对墨水蒸发现象作了详尽的描述,同时也注意到,在封闭于砚匣内的情况下,蒸发的水汽形成过饱和蒸气,它们也极易凝聚成水珠。明代庄元臣对蒸发现象也作过描述。他说道:“置水于室,弗动弗易。久而水减寸焉。”(《叔苴子·内篇》卷1)这是在常温常压下水的蒸发现象。(www.xing528.com)
湖北的武当山是一处著名的道教圣地,它的主峰是天柱峰,海拔1612m,有“一柱擎天”的美誉。在峰顶建有一座金光闪耀的大殿,因此,世人将天柱峰巅称为“金顶”。金顶上的大殿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了。大殿高5.54m,宽4.4m,进深3.15m,整个大殿为铜铸,表面有鎏金装饰。
金顶奇观之中最有名的是“祖师出汗”、“海马吐雾”和“雷火炼殿”三大奇景。
所谓“祖师”就是大殿内的“玄天金像”,即真武铜像,当天降大雨之前,真武神像就会像人一样,在闷热的天气中热得汗流浃背。所谓“海马”就是大殿屋顶上的海马铸像,当海马口中呼呼地吐着白雾,就预示着天帝将要派遣雷公电母和风伯雨师来金顶洗练这座大殿。这时,在金顶上的道士就要撤到南天门。时间不长,倾盆大雨,雷电交加,巨大的火球在大殿周围滚动着,令人惊心动魄。雨过天晴,远望大殿,金光闪闪、灿烂辉煌,就像刚刚被洗过一样。这就是所谓“雷火炼殿”的壮观景象。
我们知道,在下雨之前,大殿内的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当大气压发生突变时,过多的水蒸气就会遇冷而凝结为小水珠。它们布满在物体的表面,而铜像表面的小水珠过多地聚集,就像是“祖师”出了很多的汗一样。本来在海拔1612m的山顶上,风是比较大的,水珠很快就会挥发的。但是,由于大殿的各个铸件被铆合得十分严密,大殿内通风很差,因此,就形成了“祖师出汗”的奇观。人们还发现。尽管大殿外面大风呼啸,而大殿内的灯火苗却丝毫不摇;冬天下大雪,雪花飘到门口又被顶出来。
大殿顶上的“海马”铸像象征“天马行空”之意。海马的内部是空的并与大殿内部连通,雷雨之前,天气闷热,冷暖气流回旋剧烈。当日光照射在大殿表面,殿内的水汽受热膨胀,便从海马口中吐出,在室外遇到较冷的空气,就会形成水雾,看上去就像吐雾一样。有时,室外的气流与海马喷出的气雾互相摩擦,还会产生咴咴的啸声。
由此可见,这“祖师出汗”和“海马吐雾”是一种普通的热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