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物体(包括天体)运动的考察中,有些学者也提出一些“古怪”命题或现象,并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了较深的认识。在《吕氏春秋》中论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即“楚人有涉江者,其剑之所以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剑之所以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卷15)要捞出水中的剑,凭一般的经验来看,应把剑丢在水中的位置确定下来,可是这个人记在船上。作者笑话他,“不亦惑乎”。作者是以河岸做参照来确定剑在水中的位置,掉剑者则是以行走的船为参照,可惜作者没有明确说明。
晋代束皙认为,“乘船以涉水,水去船不徙矣”。这就像我们乘车看到树的运动一样。束皙还说:“仰游云以观,日月常动而云不移。”(《隋书·天文志》)晋代葛洪也说:“见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抱朴子·内篇·塞难》)由此可见,束皙和葛洪对运动的相对性是有所认识的。汉代成书的《春秋纬·元命苞》中写道:“天左旋,地右动。”就像云与日月运动的关系一样,天体的东升西落(左旋)运动可以证明地的某种运动(右旋)。因此,利用相对运动的性质可以证明地球的运动,这是古代最早的地动思想吧!(www.xing528.com)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论证地球运动时提出了著名的“萨尔维阿蒂大船”实验,从而奠定了“相对性原理”。无独有偶。在汉代也有人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即“地恒动不止,商人不知。比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春秋纬·考灵曜》)这就是说,人们并不知地动,这就像在船内,当窗户关着,不管船是停止不动的,还是(匀速直线地)运动着,人们是察觉不出来的。因此,“考灵曜”的这段论述完全可以看作是古代物理学的相对性原理,并且是中国古代物理学研究的伟大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