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学以及社会工作吸收了生物学、生态学后形成的一套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关系与指导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理论。该理论在质疑和抛弃了不良社会行为的“个人归因”模式后,转而在更为系统、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寻找“病态”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助人方式。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查尔斯·扎斯特罗(Charles H. Zastrow)与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做出了巨大贡献,二者都把人类行为的主体与包绕于其的社会环境划分为不同层次。扎斯特罗按照个人—周围群体—社会设置的顺序把社会生态系统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布朗芬布伦纳则在此基础上,把宏观系统进一步分解为外部和宏观两个系统(这种说法是一种大约的区分)。根据他们对社会生态系统的描述,结合莫拉莱斯与谢弗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分析[7]与我国隔代抚养驻守儿童问题实际,为方便分析,文章把隔代抚养驻守儿童的生态系统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个人系统。主要包括农村隔代抚养驻守儿童的生理、心理系统及特点。
(2)家庭系统。隔代抚养驻守儿童所处的“祖代—孙代”家庭形式以及家庭关系模式。
(3)实践操作系统。除家庭成员外,隔代抚养驻守儿童日常在生活实践中能够直接产生互动的同龄群体、班级、老师等社会因素。
(4)外部环境系统。包绕于隔代留守家庭的社区、学校、教育或其他公共机构等可以为隔代抚养驻守儿童提供服务的社会设置。
(5)文化系统。流行于我国农村的价值观、信仰以及其他社会认定的社会准则。(www.xing528.com)
(6)历史系统。儿童价值的历史认识及变化,隔代抚养驻守儿童的生活经历,主要是父母离开的生活事件特征以及他们对事件的认知。
隔代抚养驻守儿童的社会生态系统模式如图4-1所示。
图中,由内及外、由微观到宏观,是影响隔代抚养驻守儿童社会心理因素的不同层次系统,当然每个层次都不会独立发生作用,总是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情境中 [8]。即微观系统中的个人行为涵盖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因素,是这些因素的个体表现方式,系统之间存在着开放式的互动关系。反而言之,对某一群体或个人的社会生态特征进行分析,也能够关照到这些特征最终会给群体或个人施加何种影响。查尔斯·扎斯特罗认为,了解每一系统的正常成长标识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标识就是个人成长状况的衡量标准,即符合社会期待的个人心理、生理、社会功能的行为方式。因此,和谐的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总是与正常的成长标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缺陷也会导致群体或个人行为对社会期待的偏离。
图4-1 影响隔代抚养驻守儿童社会心理因素的生态系统图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厘清隔代抚养驻守儿童的社会生态系统特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为预知他们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可鉴材料,也可以在预防、矫正他们偏离社会的行为时做到有迹可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