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隔代教育的消极影响及解决方案

农村隔代教育的消极影响及解决方案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隔代教育的儿童相对来说更加内向、孤僻,说话相对较少,也不愿意主动与同龄的儿童互动玩耍,很难敞开心扉与周围同学交流。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老人溺爱孩子的现象普遍存在。希望通过两种问卷的数据对比来说明隔代教育的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的问题。所以相对父辈教育来讲,隔代教育将对儿童的学习兴趣产生消极影响。

农村隔代教育的消极影响及解决方案

1. 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1)性格内向、孤僻。

在访谈的过程中,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反应以及作者的观察,我们发现,对比隔代教育的儿童与父辈教育的儿童,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他们性格的差异。隔代教育的儿童相对来说更加内向、孤僻,说话相对较少,也不愿意主动与同龄的儿童互动玩耍,很难敞开心扉与周围同学交流。

祖辈年龄统计表如表2-1所示。

表2-1 祖辈年龄统计表

通过表2-1可以看出,隔代教育中的祖辈年龄普遍偏大,在196个调查对象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祖辈有101个,占样本总数的51.53%。祖辈们和儿童年龄差距较大,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祖辈们和儿童的生活习惯也不同。儿童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偏向于热闹的生活环境和较为刺激的运动。而祖辈们已年迈,则更喜欢安静闲适的生活,另外祖辈们精力不济,又害怕儿童在户外活动受到伤害,因此祖辈们大多要求孩子在家里从事危险性较小、较为安静的活动。

一项调查发现,在“您是否支持孩子待在户外尽情玩耍”的问题上,祖辈与父辈的答案明显不同。支持孩子在户外玩耍的祖辈只有12%,支持孩子在户外玩耍的父辈却有55%。同时调查还发现,由祖辈教育的孩子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只有9%,由父辈抚养的儿童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却有24%。正是因为祖辈的教育方式多倾向“看管式”教育,隔代教育的孩子主动交往意识才较为薄弱,性格较为内向。

儿童时期是孩子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好奇心、求知欲强,体力脑力都较为充沛,因此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合理的与外界交流[7]。一方面应该多与同龄人玩耍,另一方面应该有合理的智力开发运动量。如果经常把孩子封闭在家里,孩子往往会养成不爱活动、不爱与人交往、内向孤僻的性格。

(2)个人主义明显。

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老人溺爱孩子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家庭生活中,祖辈们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过分行为无原则迁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导致孩子的性格过分自私、任性。

【案例2】 七岁的雯雯是家里的独生女,平时在家是父母的宝贝,更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平时爷爷奶奶对雯雯呵护备至疼爱有加,几乎到了有求必应的程度。一天雯雯和奶奶逛超市,看到一只老鹰风筝就想买,奶奶劝阻她说家里的类似的风筝已经有三四个了,雯雯不依,在超市哭闹不止。奶奶既生气又心疼,最后借了邻居的钱给雯雯买了风筝,雯雯这才破涕为笑。

在这一案例中,尽管奶奶向雯雯说明家里有类似的玩具,奶奶没有带足钱,但小孙女并不听从奶奶的劝阻,依旧固执己见,坚持要买。奶奶明明知道孩子的要求过分,但仍想尽办法满足孩子的要求,可见类似的事情应该也不只这一件。在祖辈的妥协、顺从中,使孩子误认为只要哭闹、发脾气就可以满足自己任何的要求,长此以往,不仅在与家人的相处过程中孩子会任性、固执,在与其他朋友、伙伴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如此。

2. 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影响

(1)儿童学习成绩分析。

问卷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儿童的学习情况”这一项,并分别给由祖辈抚养的孩子和由父辈抚养的孩子发放200份问卷。希望通过两种问卷的数据对比来说明隔代教育的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的问题。隔代教育的儿童学习成绩调查表如表2-2所示,父辈教育的儿童学习成绩调查表如表2-3所示。

表2-2 隔代教育的儿童学习成绩调查表

续表

(www.xing528.com)

表2-3 父辈教育的儿童学习成绩调查表

通过表2-2~表2-3可以看出,隔代教育的儿童学习成绩在中等和中等以上的为72.45%,父辈教育的儿童成绩在中等和中等以上的为78.78%,可见隔代教育会对儿童的学习成绩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2)儿童学习兴趣分析。

一个儿童学习兴趣的高低与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家庭的教育方式活泼新颖,儿童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会高涨;教育方式观念老旧、刻板,则儿童的学习兴趣也自然会较低。隔代教育的儿童学习兴趣调查表如表2-4所示,父辈教育的儿童学习兴趣调查表如表2-5所示。

表2-4 隔代教育的儿童学习兴趣调查表

表2-5 父辈教育的儿童学习兴趣调查表

注:由于该选择项回答有缺失,因此总计不是100%。

从表2-4、表2-5我们可以发现,隔代教育的儿童学习兴趣在一般和一般以上的为62.74%,学习兴趣较差的为37.24%;父辈教育的儿童学习兴趣在一般和一般以上的为72.65%,学习兴趣较差的为27.27%。可以看出,由祖辈教育的儿童学习兴趣较低,且祖辈教育的学习兴趣较差的儿童比父辈教育的高得多。这是因为祖辈们在生活中与社会联系较少,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也较少,且祖辈们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仍用老观念对待孩子。祖辈们通常对儿童使用较为刻板的教育方式,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当孩子表现出对某种未知事物的好奇并要积极探索时,祖辈们则可能认为这种行为不务正业或存在安全隐患,制止孩子继续进行,这种行为遏制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发展,阻碍了儿童浓厚学习兴趣的养成。另外在祖辈们生活的时代“填鸭式”教育盛行,祖辈们可能认为那就是学习的正确方式,所以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祖辈们可能逼迫儿童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在祖辈们营造的刻板的学习氛围中,儿童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所在,所以在学习方面兴趣下降。而年轻的父母则能够很快地接受新的育儿观念,在教育孩子方面能够理解并积极响应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年轻的父母拥有符合时代要求的育儿观念,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够予以积极引导,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兴趣。所以相对父辈教育来讲,隔代教育将对儿童的学习兴趣产生消极影响。

(3)祖辈文化程度分析。

通过表2-1可以看出,祖辈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调查样本的一半左右。在祖辈们求学的时代,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还没有出现,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另外那个时代国民经济水平较低,很多学生支付不起高昂的学费而选择退学。这些导致祖辈们接受的教育较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祖辈文化程序统计表如表2-6所示。

表2-6 祖辈文化程度统计表

通过表2-6可以看出,祖辈们的学历普遍较低,70%左右的祖辈是小学学历。祖辈们自身所受教育不多,知识匮乏,大部分祖辈无法帮助儿童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当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对他们进行教育的祖辈既无法解答,也无法教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久而久之,自然会对儿童的学习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

3. 对儿童生活能力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对祖辈的需要越来越少,这会让祖辈们产生一定的失落感。而孙辈的出现则使得老人们觉得自己是被需要、被依赖的,从孙辈身上祖辈们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祖辈和父辈们的教育观念不同。父辈们更加重视孩子在生活能力上的锻炼,祖辈们则认为生活能力的增强会随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地发生,没有必要刻意锻炼。因此,祖辈们十分乐意为孙辈代劳一些生活琐事,就算孙辈们的年龄已经增长到能够做这些事了,祖辈仍然会代劳。

【案例3】 倩倩妈妈为了锻炼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让7岁的倩倩自己动手洗袜子。妈妈先动手示范,倩倩很快就学会了,并和妈妈约定,晚饭后自己洗换下来的袜子。晚饭后,倩倩去洗袜子,奶奶看见了抢过盆子两三下把袜子洗完了,嘴里嘟囔着:“这些事情你长大了自然就会了,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家务活奶奶给你包了。”

在此案例中,倩倩妈妈给倩倩安排了简单的家务活。倩倩妈妈让倩倩自己洗袜子。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倩倩的奶奶则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做家务了,不用从小就刻意锻炼。但是奶奶的这种做法阻碍了儿童生活能力的发展,更容易使儿童养成懒散、过分依赖他人的习惯,使得儿童的生活能力低于同龄人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