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载芸香:城关溯源,甘藏秦汉简牍收录

千载芸香:城关溯源,甘藏秦汉简牍收录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西汉简把文字写在加工而成的竹子或木片上就叫“简牍”。据考古发掘出土的简牍来看,竹木简牍有着地域差别,南方多竹简,北方多木简。此外,与竹木简牍同时使用的还有帛,玉、石并用。秦至西汉初,竹、木、帛并用;西汉中期以后,竹、木、帛、骨并用,同时出现了纸文书与写在墙壁上的文书;到了晋代,由于纸的普及而替代了简牍,使之逐渐消失。

千载芸香:城关溯源,甘藏秦汉简牍收录

造纸术发明之前,世界文明古国就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字传承和文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埃及人用纸草,两河流域用泥版,印度人用贝叶,中国人则用竹木简牍。我们今天看到的最早的甲骨文金文,前者用于王室的占卜,后者则主要镌刻在铜器上。而简牍文书,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重要发现,但年湮代久,未曾把实物保存下来。直到20 世纪初,随着楼兰尼雅汉晋文书和敦煌汉塞简牍文书的发现,才使我们对竹木简牍的形制、规格、样式和文字内容有了直观的了解。

简牍的使用年代在古书里很早就有记载。《尚书·多士》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中的“册”,就是简牍用两道编绳联起来的形式,而“典”则是双手奉册之形。殷革夏命,是在公元前17 世纪。如果这个记载不误,那么早在公元前17 世纪,竹木简牍就已作为文字的载体进入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这个过程经历了多长时间呢?20 世纪初在楼兰、尼雅出土的魏晋文书中,除了木简外,还有大量纸文书。学术界一般认为,这一现象说明纸张和木简正处在相互交替的过程之中,后者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如此看来,从公元前17 世纪到公元4世纪的两千多年间,是简牍时代。两千年间,中国的历史文化得以保存,中国的古代典籍得以传世,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知识得以继承弘扬,是竹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和文字载体承担了这一历史重任。

敦煌汉简

唐人吕向曾说:“大竹曰策,小竹曰简,木板为牍。”在《管子·宙合》篇中对此有过解释:“策者,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长一短,两编下附篆书。”唐孔颖达考证说:“二尺四寸为册,一尺二寸为简。”简明说,简是用竹子做的,牍是木制的,竹简木牍虽有区别,但实际上不论竹、木均可称为简,所以用竹木为质地的简统称为简牍。从我国已发掘的简牍看,汉文简牍时间最早在战国时期,最晚在西夏时期。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简牍的含义有着不同的变化。

西汉

把文字写在加工而成的竹子或木片上就叫“简牍”。然而从大量的实物资料看,在东汉之前已有竹简和木简,也有竹牍和木牍,这就足以说明简牍有可能是指战国先秦时代的简牍,如睡虎地秦墓竹简、天水放马滩秦简,均为竹简;而青川木牍,则是木质的。(www.xing528.com)

简和牍是两种形制大小不一、容字行数不等的书写材料。一般来说,把比较狭窄仅能书写一行字的竹质长方体称为“简”,把宽可书写几行字的木质长形体称为“牍”。竹简可编为册,因编册可以成卷,所以简必狭而长;牍乃方牍,版广于简,可容写数行,缀连编之册。简和牍使用的材料各不相同,记录的内容也有所区别。简多用于书写书籍、律令、重要公文,而牍则多用于一般普通文书、账簿及私人信件。据考古发掘出土的简牍来看,竹木简牍有着地域差别,南方多竹简,北方多木简。此外,与竹木简牍同时使用的还有帛,玉、石并用。秦至西汉初,竹、木、帛并用;西汉中期以后,竹、木、帛、骨并用,同时出现了纸文书与写在墙壁上的文书;到了晋代,由于纸的普及而替代了简牍,使之逐渐消失。因此,我国的书写历史经历了甲骨、简牍、纸张这三个阶段,而简牍在书写历史中充当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居延汉简

据统计,仅甘肃地区出土的简牍数已达6.5 万多枚,其时间跨越秦、汉、晋、唐、西夏5 个朝代,计有汉、佉卢、吐蕃、回纥、西夏等5种文字,其中秦汉简牍最多。这些简牍作为最早的图书实物,为研究印刷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反映简牍时代书写材料、书籍制度、典册档案的实物标本,弥补了文献记载之不足。

甘肃是简牍存藏大省,甘肃简牍保护中心存藏有4 万多枚,兰州大学图书馆、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图书馆、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甘肃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及部分市县图书馆也均有存藏。这批珍贵的文物古籍是研究甘肃历史文化、丝绸之路、中外关系等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对其进行科学保护、开发利用,是甘肃实现文化大省和华夏文明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