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集的城市。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兰州文化。清代杰出的回族学者马世焘对兰州的教育和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世焘(1809—1875),字鲁平,回族,兰州人。其先祖是山东历城人,明初随征火落赤,落籍兰州。祖父马国德多财善贾。父马裕谦,咸丰辛亥年(1851年)恩贡,他深知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为鲁平广延名师,精心培育。鲁平的启蒙师为金灼庵。少从平番(今永登)寿山先生学,懂得了“读书当先正本原,愿将学业溯源头”的道理,博览群籍,学业大进。道光丙戌(1826年),陕甘学政冯赞勋案临兰州,鲁平以“古取一名人泮”,年方十七。韩篷逯楼先生教他:“以后用工不必沾滞,须于佳山水处随意游赏以活性情,庶握笔时别添见解耳。”遵师所嘱,他曾登临“云梯高引似弓弯”的六盘山。在西安府学碑洞摩挲“石镌鸟篆唐遗迹”,在兴平马嵬坡凭吊“雨湿冢花泪亦香”的杨贵妃墓,穿行过“峭壁奔流马欲惊”的瓦亭峡……壮游西北胜景,开阔了胸襟,增进了学识。他虽然满腹文章,但在八股取士的科举时代,难免久困场屋的厄运,不禁发出“乡闱六次不登科,少壮成名志渐磨”的浩叹。
道光十三年(1833年),陕甘学政戴兰芬案临兰州,十分赏识这位富有才学的回族士子,倍加鼓励:“尔之文艺诗学吾再无虑,惟期工夫不懈耳。而立品修行之地,当时加省察。”戴兰芬卒后,鲁平赋诗《哭戴湘南夫子》:“陇上瞻云悲此日,门前立雪誓来生。”永志奖掖之情。咸丰五年(1855年),赴西安乡试,考中乙卯科举人,年已四十七岁。“一时汉族惊奇,而回教人尤为席珍”。鲁平与兰州曹炯、吴可读、卢政、马文炳、马中律相友善,经常论文赋诗,砥砺气节。同治年间,河湟事变,兰州大吏议办房捐,筹集政务费用,百姓不堪其扰。马不畏权贵,正色谏阻:“疮痍未起,若复剥削,民何以堪?”使百姓稍得喘息。同治五年(1866年),兰州被围,百姓惶惶不可终日。马深夜缒城而出,说服围兵,罢围而去。此举“不惟获免生灵涂炭,而回汉积年之忿隙亦融洽矣”。事后,同治帝御书赐“意气可嘉”匾额,予以褒扬;议叙五品衔,铨四川绵竹知县。马鲁平生性恬淡,辞不就职。
同治六年(1867年),署理陕甘总督穆图善聘鲁平为西席,教授其子明保。左宗棠很器重明保,曾询其师为谁,明保以马鲁平先生回答,并进鲁平著作。左宗棠读鲁平著述后赞不绝口,函拟保荐,为马婉拒,左宗棠越加钦佩他的为人:“大匠之门,宜无曲材也。”左宗棠愈益钦佩鲁平,撰联书赠,联曰:“钟鼎山林各天性,风流儒雅是吾师。”以表达倾慕之情。(www.xing528.com)
马鲁平操行高洁,绩学能文,先后被聘为县立皋兰书院山长,府立五泉书院山长。他以乐育英才为己任,因材施教,勤于训迪,尤注重对诸生品行气节的陶冶。授徒数十年,桃李满兰山,门人弟子多为品学兼优的人才。如光绪丁丑(1877年)进士、著名学者张国常,光绪庚辰(1880年)进士、内阁中书陈彬,光绪丙子(1876年)恩科举人、广东试用知县贺琳,光绪乙酉(1885年)举人、宁州学正王式金等。他们曾赠送“绛帐传薪”匾额,悬挂五泉书院讲堂,表达尊师之情。1935年3 月7 日,兰州回汉教育界人士将马鲁平入祀五泉山太昊宫皋兰乡贤祠,以表彰他为兰州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
马鲁平学问渊博,贯通中西,以“穆教清真之理,融合儒家忠恕之道,用易学南华之精奥,阐扬天方性理之真谛”。著述丰赡,惜多已佚失。见于著录的有《四书集注解释切要》四卷,《马鲁平先生行状并当道信函册页》《日新堂诗文集》四卷,可惜都佚失。现仅存《枳香山房诗草》二卷,所收诗当为《日新堂诗文集》中的一部分《枳香山房诗草》稿本,上卷收诗120 首,下卷收诗164 首,共收诗284 首。据诗题及自注所涉年号,可知为道光六年丙戌(1826年)至十七年丁酉(1837年一月十二年间的诗作。其内容可分为吟咏乡土风物、纪游怀古、馈赠师友、品评诗文、应试感怀等五类。
马鲁平先生吟咏兰州乡土风物的诗,对研究道光年间兰州的历史极具参考价值。如《枳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