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地方志作为记录地方史地的重要典籍,其发展历史如从秦汉时期的全国性区域志算起,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1985年版)著录,流传于世的有8200 余种;又据学者考证,我国现存的地方志书可达1 万种左右。这些地方志卷帙浩瀚,辑存的史料十分丰富,以其所具有的资料性、记述性、综合性的特点,客观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况,使其成为我国独特的地方百科全书。地方志有着历史之延续性,内容广博性,材料真实性。地方志书是一种地方性的多学科书籍,涉及历史、文学、民族、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甘肃省图书馆自建馆以来,一直将地方志书的搜集工作作为藏书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28年西北文献学家张维任馆长时,就曾呈请甘肃省政府征集各县县志,以充实馆藏。后刘国钧先生创办国立西北图书馆时更是注重地方志的搜集工作,明确提出“西北文献、地方志乘、境内有关各民族之历史记载”为其馆藏重点。1953年,我国开始进入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了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甘肃省图书馆制订图书补充计划,大力搜购地方志书,抢救散失在各地区的古旧书籍,并接收了许多地方人士的捐赠,补充了馆藏地方志书。20 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全国纂修新方志的需求,甘肃省图书馆进一步加大了对地方志的搜集力度,拨出专款,通过向各地书店求购、向私人收藏者征集、请兄弟馆代抄、扫描复印或摄制缩微胶卷等手段,使馆藏方志数量剧增。经过90余年的不懈努力,日积月累,甘肃省图书馆馆藏地方志书,从1924年编制的《甘肃公立图书馆书目初编》中所著录的不足100 部,发展到今天,共收藏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历代所修地方志2200 余部(复本和新中国成立后新修方志不计在内)。所藏方志中,有汉魏六朝时期都邑薄形方志《三辅黄图》、地记形方志《吴地记》、图经形方志《沙州都督府图经》等11种,宋代定型后的方志有宋钥纂《吴兴志》、杨潜纂《云间志》等26种,元代有张铉纂《金陵新志》、熊梦祥纂《析津志》等11种,明代有《[正德]颍州志》《[万历]黔记》《[天启]吴兴备志》等176种,其余大部为清代和民国时期所修志书。其中还有《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方志,如明代谢镛修、李在廷纂《[崇祯]成县新志》,清代董醇纂《[咸丰]甘棠小志》稿本等。这些志书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地方志发展的历史脉络。
馆藏文献《陇右文献录》
甘肃省图书馆地方志中的收藏以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北五省区地方志为其骨干典籍。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各图书馆现存西北方志共有793种,甘肃省图书馆即收藏682种(陕西266种、甘肃222种、宁夏32种、青海47种、新疆115种),2257 部,占现存种数的86%。其中流传较少、文献价值较高的稀见方志有64种。明万历刻清康熙增修重刻本《[万历]重修凤翔府志》、清康熙刻本《静宁州志》及《[康熙]朔方广武志》、清顺治刻《郾反治)秦州志》等,皆为海内珍本,录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西北的地方志追溯起来历史悠久,早在2000 多年前,在西安镐京地区建都的西周,设“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史学家认为这是我国方志的源头之一。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地记,西北地区现存的有《三秦记》《西京杂记》《西河记》《沙州志》《凉州记》《三辅黄图》《三辅决录》等等(张澍《二酉堂丛书》有辑本)。其中尤以《三辅黄图》最为称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所记宫殿苑囿之制,条分缕晰,至为详备,考古者恒取所资”,是书不仅是西北地区珍贵的古方志书,也是全国著名的古志书。隋唐时期是方志发展的第一个高潮,编纂了许多以“图经”为主的方志。隋代西北方志,在《中国古方志考》中仅录陕西方志《京师录》《雍州图经》两种,其余四省区今已无考。敦煌发现的唐代有关西北的图经有《沙州都督府图经》《沙州地境》《西州图经》《沙州地志》,光启元年(885年)《瓜洲伊西残志》《敦煌录》《敦煌民族志》,还有《西凉录》《后凉录》等杂史,又有五代天福九年(945年)《寿昌县地境》(“地境”也是图经之类)。以上这些现存的西北古方志,对研究我国古代方志编纂历史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馆藏志书
宋元时代是地方志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西北所修方志,根据有关材料统计,甘肃22种(《甘肃省地方志考略》),陕西21种(《中国古方志考》),而流传至今的仅4 部。宋代2 部,第一部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宋敏求纂《长安志》二十卷,这不仅是西北现存最早的一部成型方志,也是全国第一部完善的方志。在宋代流传至今的方志中,是书纂修时间最早,质量最高。司马光曾赞誉此书“此志精传宏瞻,旧都遗事,藉以获传,实非他地志所能及”。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读后叹曰“美哉,先生才之大而思之深,超出流俗绝远也”。第二部是陕西具有通志性质的著名志书南宋程大昌所纂《雍录》。元代现存两部,即李好文纂《(至正)长安图志》三卷,骆天骧纂《(元贞)类编长安志》。贾序称赞曰:“若锓木以行,使游秦者,不劳登涉,而知地理之详。未至秦者,得观此书,日下长安,宛在目前矣。”
明代西北方志的纂修进入昌盛时期。这一时期陕西修志多少已无从统计,现存的明修陕西方志有54种;甘肃明修方志85种,现存19种;宁夏方志纂修起于明代,共7种,宁夏5种,固原2种,最早的一部是朱枬纂《(正统)宁夏志》。明代,宁夏一直处于军政合一、兵屯合一的卫镇建置,不同于内地的府、州、县,因此它没有县志。青海可考的明修方志仅2种,存1种,刘敏宽的《[万历]西宁卫志》三卷。明中叶以后,西北地区出现了许多为学者所称颂的著名方志,如康海《武功县志》、吕柟《高陵县志》、乔世宁《耀州志》、赵浚谷《平凉府志》、胡缵宗《秦州志》、张光孝《华州志》、王九思《鄂县志》、刘璞《重修鄂县志》、孙丕杨《富平县志》、韩邦靖《朝邑县志》、汪来《北地县志》等,清代学者王士祯在《蚕尾集·新城县新志序》中称它们为明代十大名志。其中尤以《武功》《朝邑》二志以其文简事赅、训词尔雅,一时被纂修志书者奉为修志楷模,由此可见明时西北方志在全国方志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在清代,西北五省(区)十朝均编制有志书,其中以康熙、乾隆、光绪三朝纂修的方志为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存陕西方志285种,甘肃156种,青海10种,宁夏19种,新疆80种。这一时期西北方志从品种来看,通志、府、州、厅、县、乡土志、边镇、卫所志,品种齐全。从所修志书的内容和体例来看,已确立了方志学完整的体系。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著名学者参与了纂修地方志的工作,使得这一时期的方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毕沅任陕西巡抚时,大力提倡纂修地方志和各类历史文物专志。他从江南招聘了许多学者到陕西讲学修志,如孙星衍、洪亮吉在陕西时纂修的《澄城县志》《长武县志》《淳化县志》《[乾隆] 直隶邠州志》《[乾隆] 三水县志》,沈青崖纂的《[雍正]陕西通志》,这些著作在研究和考证历史沿革、地理方面,学术上颇有贡献,形成了在志书纂修体例中一个独到的派别,促进了方志学的发展。甘肃著名学者纂修的方志,有沈青崖《狄道州志稿》《重修肃州新志》,吴镇《狄道州志》、吴之廷《静宁州志》、张澍《五凉府志备考》、张国常《重修皋兰县志》等。又如《陇西分县武阳志》《打拉池县丞志》,也是清代方志中很有特色的两种分县志。分县制度始于清代,但未见明规典则,是在大县的僻壤区域设分县,派县丞专管这些地区,故这类分县志又称“县丞志”。分县志今存不多,是研究政治体制和疆域制度的好材料。地处边陲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可是其行政建置与内地有所不同,清光绪九年(1883年)始有建立行省之议,至二十八年(1902年)府、州、县陆续设立,才与内地政令、制度划一。新疆纂修志书的历史,现可考的最古的是成书于8 世纪中叶的唐代《西州都督府图经》残卷,另有明代马文升之《石城哈密记略》(佚)。除此之外,其余全部是清代以后所纂,叙述新疆全境通志性质的地方志有《西域图志》《新疆图志》《西域闻见录》等,叙述一部分地区的有《回疆志》与《回疆通志》《三州辑略》等,叙述府、州、县的有《哈密志》《温宿府志》等。(www.xing528.com)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曾先后数次通令各地纂修方志,38年当中,西北共修志书计陕西62种,甘肃57种,宁夏8种,青海31种,新疆1种。综观这些志书,体例上大多因袭旧志。但也不乏在志书体例、内容和编纂工作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的上乘之作,如著名教授、方志学家黎锦熙先生主编的《洛川县志》等4 部志书,宋联奎纂《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吕钟《重修敦煌县志》,马福祥《朔方道志》,杨思、张维等纂《甘肃通志稿》等。民国时期西北方志主要记述了辛亥革命在西北地区引起的社会变革,保存了民国时期一些重要的地方史料,特别是对西北少数民族关系、民族生活习惯、教规,以及对清代末年回族起义等内容的记载,尤为可贵。
西北方志中突出的特色就是边镇、卫所志及乡土志的纂修。明代为了防御蒙古等游牧民族部族的侵扰,巩固明朝政权,于北方设立了9 个军事重镇,合称“九边”。西北地区的延绥(榆林)、宁夏、甘肃、固原占了4 镇。此外,作为边疆屏藩,明政府还在西北地区设了许多卫所,这种建置一直沿袭到清初。因而明清时期西北的方志从体例、内容上体现出它不同于中原一般州郡方志的特色,就是边镇、卫所志的纂修。这类志书创修于明代,续修于清代。边镇志,主要记载边疆国防要塞情况;卫所志,主要记军队的布置。因关、镇、军、卫、所是军管区,不是行政区,因而边镇、卫所志的体例也与一般地方志不同,其体例以记疆域城塞、兵马刍粮等军事内容为重,但为了察看边疆戍地的情况,也兼记戍地风俗、物产、古迹、祠庙、人物、艺文等等,书首必列戍地详细地图。明代纂修的这类志书可考的有《肃镇志》《甘镇志》(佚)、《永昌卫志》(佚)、《潼关卫志》《高台所志》等,清代纂修的有《西镇志》《甘镇志》《潼关卫志》《岷州卫志》《洮州卫志》等。不仅是边镇、卫所志,就是这一时期西北的府、州、县志如《(嘉靖)宁夏新志》《(嘉靖)河州志》《朔方广武志》《敦煌杂钞》(记安西观察所领河西四部、关西七卫)等,在类目的设置上也顺应时代,因地制宜地增加了屯田、兵马、粮饷、仓廒、茶马、边墩、塘墩和隘口等门类,在内容上突出了对明清两朝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屯田、边疆贸易、茶马交易、民族关系及边墙堡寨的建筑等的全面记载,为人们提供了明清时边疆发展历史的文献资料,这是一般地方志所没有的。
乡镇志原为汇集一乡一镇或一村一里风土人物而作,是研究地方史乘的必要之书。清光绪末季,曾敕各县从速编纂并颁发纲目,按目填报,故一般的乡土志内容都比较简陋,但却收入了大量的第一手原始材料,是非常真实可贵的。从清末至辛亥革命以后西北五省编写的乡土志不完全统计:陕西44种、甘肃8种、青海1种、新疆66种。新疆古称“极边”,文献罕征。清朝统一新疆后,地志兴起,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新疆当时的42 个地方政权机构中除迪化府、疏附县、霍尔果斯分防厅三地之外,其余地区均存有乡土志。这些乡土志的特点是对政治史,特别是对政绩、兵事的记述较详,对了解道光、咸丰以后新疆各地的政治、军事活动,颇有参考价值。其中对新疆建省以后各地任职官吏的记载也十分周详,如《新平县乡土志》对该县前后7 任知县、9 任典史的姓名、籍贯、任职时间,均有记录,此为史书所未载。部分乡土志中对于满营、锡伯营、索伦营、厄鲁特营的记载,可补史书记载之不足。《库车直隶州乡土志》《温宿县乡土志》记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三十二年(1906年)间对俄、英的皮毛、布匹、毡子贸易的数额,为新疆地区边境贸易提供了资料。此外还有不用“乡土”之名,而其实亦属乡土志者,如青海的西宁、互助、共和、民和、乐都等县风土调查记等。这些乡土志为研究19 世纪以来西北地区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独特的史料,弥足珍贵。
甘肃省图书馆编印的二、三次文献
地方志是文化的一座宝库,怎样发掘和利用这座宝库,为我们今天探索与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地情,鉴古知今、继往开来,建设地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甘肃省图书馆自1963年至1965年间曾油印发行了《(民国)甘肃通志稿》(抽印)、《(光绪)陇西县志稿》等一批馆藏清代末期、民国初年纂修的流传较少的方志29 部。1995年影印出版了《中国西北稀见方志》,收志书19种。1989年又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来开发利用和保存馆藏,将馆藏西北方志85种拍摄成了缩微胶卷。为了有助于摸清馆藏方志情况和特点,为馆际间进行方志交换、复制提供条件,以利于补充配齐缺藏志书,甘肃省图书馆曾于1980年编辑油印了《西北地区志目录》,1981年又编辑油印《馆藏方志目录》。现在以往目录的基础上又整理出版了《甘肃省图书馆藏地方志目录》。在编辑此书目时,鉴于西北边疆地区纂修书目无多,加之战争和民族变迁、自然灾害等原因,部分区域的方志存世较少,特将部分史料或记载地方掌故的杂记、杂考,如记录北宋时青唐(今西宁)战争的宋代李远、汪藻二人纂的两部《青唐录》及民国时期的《今日新疆》《宁夏省考察记》《最近之青海》等文献一并收入。在著录上,对原馆藏著录中的错误进行了改正,特别是对《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收入的118 部甘肃方志的著录进行了考证,订正其错误30 余处,使甘肃地方志的著录做到了基本准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