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公立图书馆的建立是在1915年以前,戊戌变法后,清政府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开始废科举、兴学校,实行“新政”。为适应维新思想的潮流,配合新兴学校教育事业,学部于宣统二年(1910年)拟定了《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折》20 条,提出“京师及各直省省治,应先设图书馆一所”。此后不久,甘肃提学使陈曾佑奏请在省城兰州建立图书馆。宣统三年,继任的甘肃提学使俞明震,拨专款派人赴上海购置图书,以在省城兰州筹建图书馆。但这批图书运抵陕西后,适逢辛亥革命爆发,陕西民军起义,所购图书在兵乱中全部散失。
1916年甘肃省公立图书馆成立时的馆址,在今武都路兰园西侧
馆址在通渭路时的甘肃省图书馆
1915年,教育部公布《图书馆规程》和《通俗图书馆规程》。1916年,在省城兰州地方人士的倡议下,决定再次筹建图书馆,并由甘肃省教育厅厅长阎士璘,绅耆刘尔炘、张继祖等在五泉书院(五泉山文昌宫)原址开始筹备,省长公署拨建馆舍经费白银一万两。同年冬,呈请省署批准将前提学使署东学务公所图书楼作为馆址(原学院街5 号,今武都路城关区人民法院旧址)。馆舍有藏书楼5 间,占地2.6 亩,定名为甘肃省公立图书馆,隶属省长公署,并绘图报教育部立案,于翌年1月开放。
甘肃省公立图书馆首任馆长由阎士璘兼任。阎士璘系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二甲进士,钦点翰林院检讨。成立时的藏书来源主要是前兰山书院、求古书院、五泉书院三家书院的图书。此时的甘肃省公立图书馆仍未摆脱古代藏书楼的模式,加之多为古籍线装书,读者大都望而却步,而且馆内机构、陈设极为简陋,仅在馆长下设庶务、文书、图书等工作岗位。直至1924年,馆长张继祖(1918年始任馆长)编印了《甘肃省公立图书馆书目初编》6 卷6 册;同时,省政府也颁布了《甘肃省公立图书馆章程》,省公立图书馆的工作才逐渐走上正轨,并开始向社会公众开放。(www.xing528.com)
1928年12 月,省教育厅委任水怀智为甘肃省公立图书馆馆长。水怀智早年留学日本,到任后重订章则,编印书目,采购新书,使图书馆的工作有了较大变化。馆内机构改设图书、阅览两部,每部各设主任和干事各一人。1932年,牛载坤受命继任馆长,奉令将甘肃省公立图书馆改名为甘肃省立图书馆。1942年9 月,甘肃省立图书馆又奉令改称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
甘肃公立图书馆章程
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从开馆到新中国成立前,经费一直十分拮据,特别在抗战期间经费更为困难,致使图书无钱购买,在此情况下,图书馆的藏书基本上是靠征集和捐赠来补充。1928年张维任馆长时,曾提请省政府转令各县征集志书。1934年,曾接收当时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捐赠的《古今图书集成》一部。据1936年统计资料,甘肃省立图书馆藏书仅有2236种,54000 余册。到1949年,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尽管步履艰难,但在新中国成立前的33年中,仍坚持为读者服务,据1936年统计资料,全馆日均读者近200 人次。抗战期间,馆舍遭日机轰炸,损失图书8000 余册,但经积极抢救和及时疏散保护,仍然为甘肃保存了一批珍贵典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