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文书档案和地方文献的收集保存者及捐赠者中,应当以张质生、张思温父子为最。他们呕心沥血,用半生积蓄购存名画,皆归公藏,慷慨无私之壮举为世人楷模。
张质生(1878—1958),名建,字质生,号默林居士,晚号退叟,书斋名“退思堂”。甘肃省临夏人,出身将门。张质生幼而聪慧,十五能诗,以文学称名。正当他刻苦钻研、芸窗攻读之时,父亲弃世。家贫无书,借抄于亲友。年二十应童试为秀才,翌年应诸生试,入泮为秀才。后因连遭家丧,生活不济,以课读为生。读书颇勤,治学严谨,兼取汉宋之长,博览群书,道藏释典,无不涉猎,从青年时期就有坚实的文学基础。中年因家计无着,游幕于四川。辛亥革命后,经邓隆进士举荐,应临夏回族将领马福祥之邀,入宁夏护军使军幕,任副官长,司理笔札。后又转马福祥绥远都统署任参谋长,仍主管文案事务。其间襄助马福祥军政大计,颇有声誉。1923年,出任绥远烟酒事务局局长,“溢额七成悉充军资”。1925年,出任北洋政府临时参政院参政。天命之年后,面对军阀混战、国事蜩螗的现实,厌弃官场生涯,毅然辞官回甘,先定居兰州,后隐居故乡临夏。其间,热心地方公益事业,联络乡梓绅耆募款赈灾,兴办学堂,为邑人称颂。1949年8 月,与回族耆宿张乐山等人,率领各族各界人士及回汉群众,欢迎解放军入城,实现了临夏和平解放,受到王震将军的赞扬。同月,被任为临夏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参加甘肃少数民族参观团赴北京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返临夏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任命为临夏专员公署副专员,甘肃民族事务、政治协商、土地改革等委员会委员。为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届人民代表。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被任命为副州长。
张建
张质生工诗文,擅书法,富收藏,精鉴赏,知名当世。著有《退思堂诗集》42 卷、《退思堂文稿》16 卷、《枹罕碧血》2 卷。一生作诗近万首。其诗作用典精到,韵律工细。诗情高远典雅,大气磅礴,且能直面人生,贴近生活,同情贫弱,鞭挞腐恶,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民族性。张质生先生为近代陇上收藏名家。客居北京时,与清翰林、国史馆编修张书云(字钦五),广西举人、画家汪鸾翔(字巩庵)等人交游。时张质生嗜书画如故,遂由张、汪介绍并鉴定,倾毕生积蓄,购藏前清民政尚书溥良所藏书画。张书云来函云:“兄之诗以穷而愈工,兄之收藏亦以穷而愈富。贤者固不可测也!”这部分书画包括宋、元、明、清各代诸名书画家183 人精品之作402 幅,珍贵照片35 幅。其中绘画作品219 幅,书法作品184 幅。书画中有敦煌写经,宋代岳飞,元代赵孟、赵雍、吴中圭、柯九思等大名家作品,明代唐寅、董其昌、蓝瑛、史可法、杨继盛等人书画,清代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郎世宁等名画家作品和刘墉、翁方纲诸大家书法精品。还珍藏有清代十位皇帝中“五帝一后”的丹青墨宝——康熙帝巨幅横披、乾隆帝工笔御绘《观音大士像》、嘉庆帝御书行书中堂、道光帝御书楷书八言对联、咸丰帝御书楷书“镜海流慈”横披、慈禧手绘工笔《荷花》立幅。也有弘昕、奕欣,意大利籍清廷画师郎世宁等人的书画卷册。这些字画作品极为珍贵,大多属国宝级精品。同时还收藏有桂林张太史手札、同邑邓隆进士手札、三徐手札、乡友手札、至交零札汇存及质生先生文作寿言集、寿言屏、春游泮水签题吟等文史手稿。
《张质生文集》书影
1966年“文革”,此时张质生去世已九年,鉴于当时之形势,其子张思温及张思溥、女张思贞遵循质生遗训,于9 月5 日向州委申请上交。经州委研究决定,通知甘肃省图书馆派员接收。随后,甘肃省图书馆于11 月12 日派黄洲生、牟实库两人到临夏张氏祖宅(今光华路42 号)点收,并经州委同意,派当时州委统战部穆玮同志会同验收。这批图书、藏画、书法精品极为珍贵,自归张氏收藏,耗费两代人心血。张质生在京装裱,定作箱笼,由北京雇车运输来兰,车拉马驮,水陆辗转,行程千里,辛苦备至。沿途照料,颇费心血。张思温于抗日战争爆发时,将这批书画转移至兰州黄峪沟妥善保藏。辗转往返,很受煎熬。后转临夏,编目晾画,亦为勤劳。张思温以其弟妹思溥、思贞名义,慨然捐献国家公藏。这一捐献公藏行动,完全符合张质生在世时的愿望。早在书画购藏之时,就已加盖“张建眼福”收藏印、“枹罕张建”鉴藏书画章,以表明心迹。此次捐献的有张质生收藏的珍贵图书5635 册,大多是木刻善本书,有大部头的原刻本,亦有翻刻宋本书。其中古代书籍4727 册,近代书籍638 册,图片、拓片342 张;另有字画184 轴。
张思温(1913—1996),字玉如,号千忍老人,临夏市人,张质生次子。张思温幼承庭训,少时随父在宁夏、绥远任所,其父聘家庭教师教读“四书五经”。后又随父辗转北京,定居兰州,延师教读,勤习诗文,自学不辍。1930年应邓隆之邀,任造币厂文牍员、文牍主任,主理文案。1932年任甘肃省民政厅秘书室科员,后转任第二科主任科员。1939年任武威公署第一科科长,兼凉州禁烟监运所所长及禁烟所所长。在任恪尽职守,厉行禁烟。1940年,农学家张心一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聘张思温任秘书主任。1941年响应政府号召,毅然从军,赴四川训练。他看到中华大国被日寇欺凌,锦绣河山在铁蹄下呻吟,赋诗疾呼:“城残国破四年中,大好河山血染成。奇耻从今须湔雪,遐荒终古总归风。铸奸难遁禹王鼎,射日共弯后羿弓。预料明年春汛涨,扬帆一笑下江东。”共赋诗87 首,结集《巴蜀游草》,但因深度近视,难遂报国之志,怅然返乡。1947年任甘肃贸易公司协理,同年9 月转任水泥公司经理。1949年兰州解放前夕,遵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通令,保护资产、档案,完整地移交给人民政府,并参加甘肃省政府复工小组工作,为有关厂矿及时恢复生产积极奔走。1950年任省工业厅秘书,1958年2 月下放到安西县四工滩农场劳动锻炼,1959年申请调临夏市文教局工作,1964年任临夏市政协常委。1968年5 月关押“牛棚”,1970年被“开除公职”。1976年,身处逆境的张思温开始在阴湿的平房中为临夏州档案馆抄写,重新校刊、复制明嘉靖《河州志》、清康熙二十六年《河州志》、清宣统《河州续志》共10 卷,约23 万字。1977年平反,任临夏州政协委员;1979年彻底平反,恢复公职。1981年10 月任甘肃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2年任省政协委员、民革甘肃省委员会委员、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晚年虽居高位,但他不顾年老体衰,拄杖奔波,为搜集、整理文史资料不遗余力。
张思温
《退思堂诗文选》(上、下册)书影
张思温一生治学严谨,刻苦勤勉,闻名于陇上学苑。擅诗赋,长文辞,文情并茂,意蕴深切。少年时作《昆仑赋》,被陇上名家祁杰三赞许。《哀陇右赋》《新归去来赋》《鹿鸣私宴赋》等,为名家推崇。著有文史笔记《壬癸杂记》《残楮剩墨》《西庐杂记》《千忍斋杂记》等。整理其父张质生遗稿,编成《退思堂文稿》6 卷;《退思堂诗稿》42 卷,收诗1 万余首。考证“瑞容佛光塔”并写论文。三上炳灵寺,不顾年老体弱,攀崖进窟,拓碑辨考。不辞劳苦考证河州二十四关,1989年偕同冯绳武、魏晋贤、陈守忠、王宗元四教授考察河州境内古城堡遗址。细心研究西夏文,写成论文8 篇,结集为《漫谈西夏》。与鲁瑞林将军交情甚笃,写有《从马夫到将军》一文。(www.xing528.com)
张思温在日常生活中笔墨勤谨,善于积累。平生著作甚丰,研究面很宽。诗与全国诸名家相埒,唱和者众。文章简洁明快,随意挥洒,一任性情。研究碑传金石,编著成《积石录》,诗文稿结集为《张思温诗选》《张思温文集》。历年精心收藏,研究整理的文献档案,捐赠临夏州档案馆者档案史料98 册,珍贵摄影图片60 张,金石拓片99 件,相关文献62 件,共计161 件。存入《张氏档案》本人著作档案94 卷。
《积石录》书影
《张思温诗选》书影
张思温善文赋,尤长诗词,被学术界公认为“陇上学者”。其诗词曾刊登在《当代中华诗词选》《全球当代诗词选集》《南宁风光》《兰州古今诗词选》《华夏吟友》《江河集》《中国当代诗词精选》等书刊上。1994年,郭栋、赵忠将其80 岁以前诗作1734 首,编录成《张思温诗选》出版。其诗被全国23 家文史馆和文化单位展出、收藏,并发给荣誉证书和收藏证。因其在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和荣誉,被中国地震历史研究会、中国诗词学会、中国民族古文字协会、中国民族志学会、美国纽约“四海诗社”等14 家学术组织聘为会员或顾问。
《张思温文集》书影
张思温非常关心家乡文化建设事业且不遗余力,将一生整理、抄录、珍藏的《赈灾日记》《拙园文存》《邓隆手札》《壶庐诗集》及有关传记、事略、碑记、墓志铭等近300 篇,金石文字拓片、照片、抄件等161 件,明兵部尚书王竑,明四川按察使马应龙,明进士朱家仕,清进士张和、张协曾、邓隆等著名历史人物手札、著作63 册,清末民初名人照片60 余帧,全数无偿赠送给临夏州档案馆收存。除自己将家藏珍贵史料赠送外,他还动员亲朋捐献档案文史资料很多。晚年担任《临夏州志》顾问,提供资料,校看志稿,孜孜不倦。帮助校看《临夏州志》《临夏州交通史》《临夏州金融志》等,充实史料,力求完整。临夏州政协副主席马效融撰写的《河州史话》完稿,请张思温校阅,他不顾八十高龄且视力极弱,表示“拼老命也要看完书稿”,精心推敲,并题诗增色。乡人登门索稿请教,无一不称心而归。临夏州档案馆在张思温不遗余力的操劳奔走下,馆藏得到极大的充实,此显著成果为张思温之功德。
张思温著述及三访炳灵寺之手迹
从20 世纪60年代起,张思温即开始研究临夏碑传金石文字。1963年6 月,偕同北京大学教授阎文儒第一次访碑炳灵寺,雇工人绑扎木梯贾勇攀登上距地30 余米的169 号窟,见西秦建弘元年墨书题记,辨认抄录。他有诗记曰:“百尺悬岩贾勇上,不愁攀附若登天。魏晋洞窟探之遍,唐宋大字摩崖镌。”并墨拓明《重修灵岩寺碑记》等碑文多种。1975年7 月,再访炳灵寺,在保管所所长王万青的协助下登上大佛之顶,拓抄题名石刻。1980年,不顾年老体弱,过样卑河,登积石峡,采访碑碣。1982年,三访炳灵寺,已是年古稀之人,犹登高校核唐《张楚金灵岩寺记》等碑碣。杖履风尘,老当益壮。《积石录》出版时无经费,由省民委列为《少数民族古籍丛书》,然经费仍很紧张,只好印行文字部分,放弃碑碣拓片,且只印800 册。1992年,在他81 岁时,慨然将碑碣拓片捐献给临夏州档案馆。其中包括西秦建弘墨书题记、汉墓陶罐朱书、北魏曹子元造窟石刻、唐张楚金摩崖石刻、北庄追远亭阿文碑等抄拓片99 件,加上摹本等共397 件。这部分拓片,如出版一本碑文图片集,对文史、考古、书法界意义深远。张思温对地方文化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令人敬仰,实堪效仿。
张质生、张思温父子勤于笔耕,为地方文化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在他们离世之后,地方人士范振国、何世英伉俪应其后裔张庸等之邀,整理组建了“张氏档案”,共900 余卷(含捐赠临夏州档案馆200 卷),为陇上之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