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宅院旧址位于兰州市城关区贤后街。这座院落建于民国初年,是一院三进的四合院,坐北朝南,后院两层三楹木楼是张维书房“还读我书楼”。
张维(1890—1950),字维之,号鸿汀,甘肃临洮县人,民国时期方志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清朝宣统己酉科拔贡,授职北京学部书记官。辛亥武昌起义,由内蒙古潜归临洮,联合同盟会会员及开明人士,倡组狄道州议会。到兰州与同盟会人士创办《甘肃民报》《大河报》《政闻报》《金城周报》,这些报纸因议论时政,宣传革命,遭军阀忌恨,皆被查封。宣统三年(1911年)春,庆亲王奕劻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发表施政演说,张维听后深感不满,撰《书内阁总理大臣演说后》,指斥道:“轻朝廷而羞当世之士,莫甚于此!吾甚慨夫中国内阁成立之始,其所宣布之政策乃竟如是也!”可见眼光之敏锐,言词多犀利。辛亥革命爆发,张维返归故里,随又撰《中华革命之际日表序》,将此次革命与法、美诸国革命相比。此后撰写的《致甘肃布政司》《致狄道州议会书》《宁夏道属各县荒地盐务勘查书》《中国之现在》《弹劾甘肃巡警道致大总统质询书》,以及在上海《民力报》发表的《甘肃省议会议长李镜清冤沉海底》等篇章,均坚执正义与政见,雄健高拔,朴实中文采焕然,影响极大。
张维
1913年,张维被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赴北京任职。后袁世凯解散国会,便留在北京读书,因资尽归家乡教书。
1919年,国会复散,遂回甘肃。历任省长兼督军公署秘书长,甘肃政务、财政、建设厅厅长,兰山道尹,兰州市政筹备处总办,省议会议长等职。他力主公开省财政,整理币制,建议成立甘肃省银行。他建议兴修水利,开发林业、农业、矿产等资源,设贫民教养院、平民借本处,创设兰州市政,整修公路、桥梁,设立公园。并建议设立兰州大学、西北农专、西北医学院、兽医学院及各县专科学校,保送国内外留学生,设立西北图书馆、甘肃科学教育馆等,为发展甘肃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1925年,张维任甘肃省财政厅厅长。他极力整顿财政积弊,制定财政会议章程及其他制度,一切收支公开,并倡议全省财务改用新式簿记(原甘肃公私簿记犹袭用“四柱清册”旧格式),又兼任甘边青海屯垦使。1926年春,改任兰山道尹,因与省当局意见不合,又辞职徒步往游四川。居川两年,除广泛涉猎图书外,交往蜀中名士,游历川西、川北名胜。1928年,由川归陇,就任甘肃省政府顾问、甘肃省图书馆馆长。在图书馆馆长任期内,请甘肃省政府通令各县征访地方史志,送馆收藏,以存文献。又兼任兰州中山大学文史教授,历任省政府委员,兼法规编审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1931年后,张维专任甘肃省通志馆副馆长,担任《甘肃通志稿》的编纂,他亲自访书考察编录校勘主持编纂成书。此书为管修的西北志书,也是他的重要成果之一。他总纂《甘肃通志稿》达七年之久,叙事上起远古,下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甘、宁、青分省以前的历史,全书450 万言。书成适值抗战军兴,书稿无法刊印,遂将清样稿交甘肃省图书馆保存,后又经多年续载补订。《甘肃通志稿》取材丰富,内容翔实,是研究西北的重要参考书。至今,甘肃省图书馆珍藏着这部书稿的版片。
国立兰州大学给张维颁发的聘书
在通志编纂结束后,他深感西北史料散失难征,便建议成立文献征集馆,致函各机关,将重要文档随时抄录副本,送馆备存。他还曾任国史馆顾问,国学会理事,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学院特约教授,甘肃省高等考试及留学生考试典试委员,任甘肃省参议会议长12年,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主任委员。张维一生热爱古籍整理,注重于史学、金石学、方志学的研究,为陇上著名学者。其事迹收入1935年《中国名人图鉴》、1948年《世界名人辞典》等书。已出版的著作有:《金城周报论文集》(1920年兰州印本,社论、诗文汇集)、《兰州古今注》(1923年、1940年、1949年兰州印本)、《陇右著作录》《陇右方志录》(2 册,1932年、1933年、1941年,北京、兰州三次印刷)、《陇右经学之传授》(1934年兰州印本)、《陇右金石录》(12卷,补录2 卷;1941年、1948年兰州印本;拓片2 卷未刊;当时中央研究院列为国际交换书籍)、《元魏诸镇考》《仇池国志》(1948年兰州印行)等。
张维所著《陇右方志录》(www.xing528.com)
张维所著《陇右方志录补》
1949年,步入花甲之年的张维即有不虞之感。在自撰《六十自述》中写道:“吾在通志馆七年,其时戎马位德,经费极少,吾昕夕治书,常至夜分。自己采访,自己编录,时致目眩胸胀,历经辛劳。其后三年,全尽义务,终得完成志稿。其起例发凡,且获海内通人赞许。惟内容材料,仍未能全无遗憾,故常欲继续研究,以期完成此巨大典册。吾一生勤学,涉猎群籍达七万余卷,拟著之书,材料掺集者有四十余种。今以病废,使数十年辛苦,俱付诸梦幻,使关陇少一博学者之表现,殊为大憾。吾于文史、方志,致力颇深,自信略有成就,而已写成书者甚少。近于病中连日手订《金石录》《著作录》及《丛书》目录,宜待机刊行。《陇右金石录》全文博大精通,确为可传之书,如能合编出版,供献于社会,才不枉辛苦十余年。其余拟著《陇右水利录》《财赋录》《霸国录》《耆旧录》《边事录》,诸书皆为前此未有,后学必需,俱付之一叹。西北学者不多,而我仅仅成就如此,真可惜也!”
还读我书楼藏书印
张维一生唯好读书,“还读我书楼”“鸿丁用笺”红色的藏书印鉴赫然醒目。“还读我书楼”为张维书斋名。他喜好藏书,“还读我书楼”的藏书曾达到七万余册,其中有自订公牍私函二百余册。这些稿本字里行间生动体现着先生才思的精深和严谨的治史理念。“直到老年,每天必须要读100 页至150 页,这已成习惯,平生阅读,约有7 万卷。”他在《述怀》诗中写道:“名理精中外,微义贯墨儒”“怀哉复怀哉,努力莫踌躇”。他精通诸史,博览群书,尤其重视博览各地方志,思维纵横敏捷,史识超凡脱俗;自己治史,主张“引用史料,必须反复核实……不宜轻作定论以免以讹传讹之误”。每有出行,每日必撰写“行记”,记述沿途山川道里、风土人情、所见所闻、交往活动等,如《游燕日记》《砥庐行记》及《秦陇访碑记》,均把京都的所见所闻以及对榆中、定西、通渭、秦安、天水、徽县、成县、静宁、隆德、平凉、固原的古碑详尽记载,在当时赢得甘肃各地读者之誉,在现今也是研究甘肃文化传承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在甘肃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的古籍中,张维的著述非常丰富,《读〈史记〉 书后》《读〈汉书〉 书后》《读〈三国志〉书后》和《元魏诸镇考》陇事折录、《仇池国志》《兰州古今注》等,均是其潜心研读的重要成果。在《兰州古今注》中,对皋兰山、五泉、书院、苑川、长城、石龟城、辕门旧制、肃王府、碧血碑、中山林、木塔巷、庄严寺、水车、沙地、黄河铁桥、织呢厂与吸水厂、邹文龙读书处、民国九年十月甘肃大地震等等,均亲历勘察,仔细录证。张维以其毕生精力呕心沥血完成福荫于后世的大事业,以精深和严谨的治学对甘肃历史文化发展做出的卓著贡献,为后学研究史志奠定了基础。
张维家学渊源,又得名师教授,善文治史,从政四十载博览群书,与当时的各界名人交往甚多,但依然坚持着真正文人的精神操守。他涉猎古今书籍,谨慎治学,谦和著书,这种治学严谨的精神极为宝贵,现今理应传扬仿效,使之发扬光大。
1950年卒。家人从城关区贤后街寓所搬出,几经迁徙,家藏七万余册图书散失殆尽。据其子张令瑄记,由其经手将图书资料、书画文物5 万余件册及手稿三大箱1280 余件先后捐赠各图书馆。张令瑄说:“文革”动乱伊始,力行新村寓所尚存有部分手稿、字画、文物,因目睹红卫兵四处抄家,恐为所毁,急借隔壁煤场架子车,装运图书,拉车至马家坡省图书馆西北历史文献部,倾倒于院内,往返两次,方终其事。先生部分遗稿之所以未遭劫难,张令瑄先生功不可没!这也与甘肃省图书馆工作人员悉心收藏整理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甘肃省图书馆收藏张维主要遗稿及字画之由来。现存于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历史文献部的先生诗作有《南野诗稿》稿本1 册,为其长子张令琦亲笔录成,分《砒庐诗草》58 首、《砒庐逸稿》15 首、《南野新诗》18 首,另有《还读我书楼铭辞辑存》15 篇。《南野诗稿》稿本目次后有“还读我书楼诗集目次终”字样,可知该诗集拟定名为《还读我书楼诗集》。其子张令瑄编著的《还读我书楼诗集校读记》稿本今亦存于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历史文献部。(张令瑄,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病目,视力极差,常年在文献部,戴眼镜,贴着书,辨认文字,抄录资料,编纂有《秦凉译经目》《张鸿汀先生著书提要》《陇右张氏遗著书录》《三陇方志见知录》《平凉三志综述》《张鸿汀先生与西北古籍之整理》《兰州近百年大事记》《兰州历代大事记》《明代庆阳府各志考述》《兰州历代人士著书综录》等抄本、印本及手稿等。编写出有关西北地区历史、地理志辑录,金石、文学等多种资料,共约一百万字。)
张维在京师任职期间,名其城西居所为“砒庐”,而他在蜀中自号为“南野”。“还读我书楼”则是张维在兰州贤后街居所后院读书藏书楼。兰州市城关区贤后街西口路北一侧,立着一块露出地面尺余高的青石碑,上面刻着:张维(1889年—1950年),字鸿汀,甘肃临洮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拔贡,西北方志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
这座建于民国初年的一院三进的四合院,现今已不复存在。据说这木楼的装饰也极其讲究:中院楼门悬有名书画家范振绪所题“还读我书楼”书斋小匾,一侧墙悬刘尔炘隶书数百字的大屏,配于右任魏书大对联:“慷慨重天下;精诚继古人”。书斋里还有章太炎撰书的一幅中堂,内容为老子《道德经》一段。上房有林则徐的一首中堂诗,近代大家王镇书联:“一生修得至此;万事听其自然”。“还读我书”四个字也正是体现了书楼主人个性的文化符号,不论外面有什么纷扰,还是要读好我的书;读书并非不闻外面的任何事物,而是要排除纷扰,抓紧时间做我爱做的事情——“读书”。
张维宅院旧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