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版】
(1)
(1局部)
(2)
【释文】
(1)戊午王卜,在羌贞:田旧[1],往来亡灾。兹孚。获鹿、狐[2]。
(2)允(?)……狼(?)[3]……
【著录】
(1)=《合集》37434 (2)=《合集》11228
【注释】
[1]旧:甲骨文字形从萑从臼,此处作地名。卜辞大意说,商王到“旧”地行猎,来回都顺利。事实证明的确很顺利,狩猎时捕获了鹿和狐狸。(www.xing528.com)
[2]狐:从犬从亡,古读无,与瓜音同在鱼部。即读阳部音,亦与瓜为对转也。”
[3]狼(?):拓片字形不清晰,或摹作“”形,从良从豕,或阙而不释。
【延展阅读】
甲骨文有“狈”字,从犬从贝。但有关卜辞都不完整,不能确定辞中“狈”字的具体含义。或许和今天狼狈的“狈”只是偶然同形。卜辞“狼”字也还有可疑之处。殷墟发掘似未见狼骨,上揭卜辞又不全,释“狼”之说可以存疑。
考古发掘所见殷代动物骨骼或艺术造型,食肉目动物还有熊(下图A,山西天马—曲村M63出土玉熊。[14]下图B,殷墟妇好墓出土玉熊。[15]山西所出,或认为系周人伐灭商朝之后所得的战利品)。甲骨文中的“熊”,《新甲骨文编》收录一“”字。单育辰先生把(C)(《合集》10457)那样的甲骨文都释为“熊”。刘桓先生认为(D)字下端“乃熊之象形字”。刘先生认为,在常见的野兽中,虎豹鹿麋等都用四足奔跑,能直立行走者只有猿猴与熊罴。(D)的下部“恰是能直立行走的动物,身躯硕大,当即熊之象形文”。(D)上部从网字头,刘、单两先生都认为是“熊罴”的“罴”。《说文》:“罴,如熊,黄白文。”确实是一种和熊很像的动物。
至于《合集》309的“”字,刘先生认为也是“能”(即“熊”),但单先生认为也可能是“兔”字的“一种特别写法”。只就字形而言,学者所释的“熊”字字形和殷墟出土的玉熊造型有相似之处。遗憾的是卜辞都不完整,辞意不明晰。
(A)
(B)
(C)
(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