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版】
(1)
(1局部)
(2)
(2局部)
(3)
(3局部)
【释文】
(1局部)盂田禾[1]要(妖)[2],其御,吉刈[3]。
(2局部)乙亥卜,受来禾(年)[4]。
(3局部)丙子卜,韦贞:我受年。
丙子卜,韦贞:我不其受年。
【著录】(www.xing528.com)
(1)=《合集》28203 (2)=《合集》33260 (3)=《合集》5611
【注释】
[1]禾:写作“”、“”,是“粟”这种作物(俗称谷子,籽实为“小米”)的象形写法。《尚书·微子之命》:“唐叔得禾,异亩同颖。”《淮南子·地形训》:“雒水轻利而宜禾,渭水多力而宜黍。”这两例“禾”都是指粟(小米)。粟、黍长期是华北平原考古发现的主要农作物。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和殷墟遗址都发现过粟的遗存。
[2]要:字形写作“”、“”,从禾、从要。“要”是一人双手叉腰的表意字。于此表示“禾”有灾害,读为“妖”。古代凡是反常现象都可称为“妖”。卜辞问,“盂”这个地方的禾长势不好,要不要举行禳除的祭祀,以保证将来能有好收获。
[3]刈:甲骨文字形写作“”、“”等,是“刈”的表意初文。《国语》韦昭注“:刈,镰也。”刈的初文“乂”,是上揭甲骨文省略成“”或“”之后逐步演变而成。
[4]禾:在此用作“年”。“受来年”指小麦丰收(“来”指“小麦”,参看后文“麦”字条)。
【延展阅读】
“禾”字除了上面所引的字例,又写作“”,其中“”是顶端垂着的粟粒,这部分古今都称为“穗”。用手摘取粟粒,即甲骨文“”字,陈梦家先生等认为是“穗”的初文。《说文》:“,禾成秀也,人所以收。”这里“收”就是采收、采摘的意思。“穗”是从禾、惠声的形声字。裘锡圭先生认为,作动词的“”,表示采摘禾秀(穗),可能读为“”,是“蹴迫而引取之”(拉拢来然后摘取)的动作。并且裘先生认为字形中的“”和“卣”的古文字相同,在这里具有表音功能。
又有“”、“”,郭沫若先生释为“稈”,裘锡圭先生释为“”,《说文》:“黍穰谓之䅀。”《广韵》:“穰,禾茎也。”都是指禾、黍等作物的茎秆。以文字学角度看,字形是在“禾”的茎秆部位添加“口”形,用作指事符号,表示“口”形所在的茎秆部位。甲骨文中的“”作动词,表示采摘活动结束后,处理留在田地中的禾稈。又有“”、“”、“”,突出作物果实垂下,果壳尖端有锋芒。学者一般释为“穆”。
甲骨文“”,是田地上的作物,是后世的“稼”;又有“”,作物和仓廪(见本章“仓廪”条)联合表意,是后世的“穑”字。《尚书·洪范》“土爰稼穑,”孔传:“种曰稼,敛曰穑。”(作物种植在田里就是稼,收入粮仓就是穑。)
甲骨文“”、“”字表示用刈(镰刀)割禾,学者释为“穫”,是收获农作物的专用字(打猎有所获的“获〔獲〕”,无论甲骨文还是传世古籍,从来不写成“穫”)。又有“”、“”,手中有禾,即“秉”字。《说文》:“秉,禾束也。”《小尔雅》:“把谓之秉。”后又用作单位量词。《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所谓“遗秉”,是收割后成把的作物没有带回去堆积收藏,遗忘在田地中;“滞穗”则是零星散落田间的禾穗。笔者少年时在农村生活,每逢收割过后,便看到一些老妇人,去别人家收拾完毕的水稻田“拾稻穗”。俄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传世名作《拾穗者》(1857年作品),也表现了俄国农民的这一生活场景。笔者成年以后四处求学谋生,目睹各地城市的浮夸奢侈,粮食浪费严重,为之扼腕。
甲骨文的“”、“”,白玉峥先生认为是秋收所得作物堆积在某个位置。施谢捷先生根据战国中山王铜器铭文“”(铭文中的“任”,黄盛璋先生释为“委任”),指出此字是“委”。《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廩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何休注:“委,积也。”指收割的庄稼堆积一处。甲骨文又有“”,表示两手执杵,杵击禾粟的顶端,可以理解为现在乡村俗称的“脱粒”,即“秦”字。脱落所得谷物,入仓保存。甲骨文也有仓廪的记载,见后文。总的来说,上述字例所从的“禾”,与其说是特指“粟”,不如说是代指所有的禾本农作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