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版】
(1)
(3)
(2)
(2局部)
【释文】
(1)东方曰析[1],风[2]曰[3]。
南方曰[4],风曰[5]。
西方曰[6],风曰彝[7]。
北方曰勺[8],风曰[9]。
(2)辛未卜,王贞:今辛未大风,不隹(唯)忧。
(3)之夕雨。
其宁风[10]雨。
庚辰卜,辛至于壬,雨。
辛巳卜,今日宁风。
惠豕用。
【著录】
(1)=《合集》14294 (2)=《合集》21019 (3)=《屯南》2772(www.xing528.com)
【注释】
[1]析:东方神名,《尚书·尧典》作“析”,《山海经·大荒东经》作“折”。汉魏以后,许多从“扌”旁的字都写作“木”旁。本片卜辞“某方”指该方位的神,“风”指该方位吹来的风。
[2]风:甲骨文写作“凤”,假借字。
[3]:东方风名,也写作“劦”(《合集》14295)。甲骨文中用作“协”(参看第四章“田”条)。《国语·周语》春天有“协风”。韦昭注:“协,和也。”《尔雅·释天》东风曰“谷风”。《诗经·邶风·谷风》“习习谷风”,毛传:“习习,和也。”均指东风和畅。《山海经·大荒东经》作“俊”。
[4]:南方神名,《尧典》、《山海经·大荒南经》作“因”。
[5]:南方风名。《山海经·大荒南经》云:“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或释为“凯”,古籍以南风为“凯风”。或释为“髟”,读为“飘”。《诗经·大雅·卷阿》:“飘风自南”。
[6]:根据《合集》14295,此处可能是西方风名,《山海经·大荒西经》作“韦”。
[7]彝:此处应是西方神名。《尧典》作“夷”,《大荒西经》作“石夷”。“彝”、“夷”是通假字,训为杀、伤,指秋季万物肃杀。
[8]勺:北方神名,《尧典》作“隩”,《大荒东经》作“鹓”。“宛”与“隩”、“鹓”都可以通假。古文字“勺”、“包”、“宛”、“隩”等字有伏藏之意。冬季寒冷,人民深藏不出,鸟兽蛰伏。
[9]:北方风的专名,《大荒东经》作“”。甲骨文字形表示以梃杖击杀人,释为“杀”。“”和“杀”古音接近。《文选·西京赋》:“于是孟冬作阴,寒风肃杀。”
[10]宁:止息。宁风,使风停息。《国语·晋语八》韦昭注:“宁,息也。”
【延展阅读】
相传舜帝操五弦之琴,造南风之歌。其词有云:“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见《孔子家语·辨乐》)
尽管如此,大风的破坏性也很强,可以毁坏作物、建筑,甚至剥夺生命。上揭第(2)、(3)例就是占卜风是否会造成破坏。风吹云动和降雨密切相关。第(4)例就是希望通过祭祀,使风雨停止。此外,古人还以风向测雨水及年辰,如《田家五行志》逸文“冬南夏北,有风便雨”、“岁朝东北,五禾大熟”、“岁旦西北风,大水妨农功”等等。观测风向,有专用的设备。下图是东汉墓室壁画中的测风仪器及复原图。[1]商代人既然有明确的四方风名,可能也有一套观测方法。
汉语词汇常以“风雷”并称。甲骨文“雷”的资料不是很多,附带在此略作介绍。例如《合集》14129正:
贞:及今二月。最后一字,于省吾先生释为“雷”。《礼记·月令》仲春之月“雷乃发生”,仲秋之月“雷始收声”。卜辞占卜自然现象的“雷”,时间确定的有十月、十三月、一月、二月、三月。据研究,商代历法这几个月是夏历春末到秋初,有雷是正常的。
此外,甲骨文中有“申”字,写作“”、“”、“”等,叶玉森先生认为是闪电的象形。许慎《说文》“虹”字条下说:“申,电也。”即今闪电。但甲骨文中并没有表示闪电意的“申”,全部都用作干支字。就不多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